新华社西安10月21日电 题:从“望天收”到发“羊财”——陕西陇县“奶山羊经济”催生“职业羊倌”新群体
新华社记者孙波、刘书云、陈晨
“土”了半辈子的农民秋小利突然变得洋气了。
正在羊舍里忙碌的他,脚蹬黑皮鞋、身着白衬衫,看上去和周边环境有些“违和”。刚刚卖出34只奶山羊,这位“职业羊倌”心情不错,往槽里加着草料,口中还哼起小曲。
在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职业羊倌”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群体。近年来,这个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奶山羊经济”异军突起。通过全产业链引领,贫困群众被牢牢镶嵌在山羊养殖、乳品生产、饲草种植等产业链条上。曾经“望天收”的农民,如今发起了“羊财”。
农民当起山羊“育婴师”
从刚出生的羊羔喂起,养到10至12个月的“青春期”,再统一售卖给规模化养殖场。秋小利把自己的工作称作山羊“育婴师”。
秋小利是陇县东风镇尧场村村民。4年前,他靠着2万元贴息贷款和畜牧专家指导,从22只羊羔养殖起步,几年下来,贫困帽甩掉不说,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
为何只养到“青春期”?这里有门道。
“陇县群众过去就有养奶山羊的传统,但大多是规模较小的散养户,产出的羊奶质量难以保障。久而久之,连乳品企业都不愿意收了。”陇县畜产局局长闫柏平说,为解决这一难题,陇县以“分户扩群”模式培育出2265户“育婴师”群体。群众分户散养奶山羊至成熟期,再集中销售给大型羊场进行标准化养殖,既解决了群众参与问题,又保证了羊奶质量。
“育婴师”养羊一旦上了规模,陇县还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支持其升级为家庭牧场和规模化养殖场。陇县会军奶山羊养殖场负责人王会军说,自己过去也是山羊“育婴师”,如今规模扩大到150多只,每天直接向乳品企业供奶70多公斤。
“企业定期派专家来指导,对喂养标准、饲草质量把关很严,每天送去的羊奶要经过几十道严格检测。养羊这事,一点马虎不得!”他说。
全产业链引领 三产深度融合带动脱贫
“陇县气候温润、牧草丰美,是公认的奶山羊养殖最佳适生区。”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说,依托资源禀赋,陇县以产销企业为龙头,打造饲草种植、奶山羊养殖、羊乳生产、粪污循环利用、农旅融合的全产业链,既培育“职业羊倌”,又打通产业间的壁垒,将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中。
步入位于产业链中心的陕西和氏高寒川牧业有限公司的羊舍,羊群吹着风扇,悠然漫步。挤奶车间里,有102个挤奶位的转盘式挤奶器徐徐转动,4000只羊轮番上阵接受自动挤奶。高标准、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应用,让这里的羊做上B超、喝恒温水、睡“席梦思”。车间上方的参观通道内,游客对眼前的一幕啧啧称奇。
在产业链上游,金田地草业公司的2000多亩苜蓿刚刚收割完毕,10多位脱贫户正在铡草,打包好的牧草被装车运往周边羊场。在东南镇梁甫村得源奶山羊农民专业合作社,10多名“职业羊倌”将牧草铺进羊槽。15户贫困户把自家的羊托管在合作社,统一喂养管理,实现稳定增收。产业链下游,羊粪被送往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制成有机肥,又回到全县的牧草种植基地中。
飞鹤集团、和氏乳业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入驻,聚集羊乳关联企业21家,万吨有机肥厂等一批延展项目落地……截至目前,陇县奶山羊全产业链各类经营主体有335家,从业人员1.5万人,全产业链产值达46.5亿元。
壮大村集体经济 6种模式促进稳定增收
走进位于陇县天成镇张家山村的珑玉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羊舍干净明亮,存栏的1200多只奶山羊,每只羊耳朵上都戴有电子耳标,可以对生长及防疫信息进行实时记录。
合作社理事长余忠林说,合作社的奶山羊每日产奶1000多公斤,全村150户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每户每年可分红350元。合作社还流转了350亩土地做饲草种植,村民可以进场喂羊、到饲草基地务工,又增加一笔收入。
“我们村还培育出10户‘职业羊倌’,每户年收入好几万元,牛气着哩!”说起村里的变化,余忠林一脸自豪:“去年合作社实现微利,今年净利润能到10万元,还准备继续扩大规模!”
陇县县长赵甲宏说,坚持高起点谋划,陇县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规模羊场和集中养殖区159家,奶山羊存栏45.2万只。通过“入股分红、分户扩群、基地带动、协议种草、技术培训、就业务工”等6种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4861户,占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38.3%,户均增收1580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