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镇(张江栅),元宋至明代中期已有村落聚居,旧名古桐里,隶属长人乡。
古桐里最早的先民为吴姓,以治菜园为业,“吴家园地”曾名扬一方。继后,陆续有张姓、叶姓、刘姓等到此定居。据传因有百年梧桐树一株,故名“古桐里”。
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刊印的《南汇县新志》载:“张江栅镇,邑北70里,一名古桐里。又自明代隆庆(1567~1572年),有姓张名江者,于此开典铺,筑栅为防,渐名为‘张江栅’”。乾隆年间,张江栅已有长数百米的东西街和横跨吕家浜的南北街和糖坊街,街面房子鳞次栉比,栅上居民逾千人。居民廛肆(市房、栈房、店铺、茶楼、酒肆)约200余家。
张江栅地处马家浜、吕家浜两条水道交会点。马家浜上天宝桥连接东西街,吕家浜上的太平桥贯通南北街。清末至民国初期,张江栅已是南汇县北部重镇,水陆交通枢纽,商业鼎盛,被称作“北门钥匙”。作为县北重镇,遂改名为远北市。1929年,国民政府改保图制为乡、保、甲制后,远北市划为南汇县第七行政区,复名张江栅,并为行政区机关所在地,设有警察分局。张江栅又是浦东棉花主要集散地。1949年,全镇有厂、公司、商号206家,棉布百货、烟酒杂货、饭店点心店、肉店、鱼行、药店、木(园)作家具、茶馆熟水(老虎灶)、切面店、理发店、水果店、文具店、南货店、旅社、照相馆、修车行、豆腐店、米庄粮号等一应俱全。享有盛名的百年老店“钱万隆”酱园、“宋天成”大药房亦建在张江栅。街区略成矩形。1955年4月,张江栅镇从张江乡划出成为与乡并列的北蔡区区属镇。
张江镇鸟瞰
张江镇古迹有明万历年间的“天保桥”、清乾隆年间的“众安桥”“太平桥”。“华海堂”遗址为清代名士张熙纯读书之处。
乾隆、嘉庆年间,栅东朱家厅旁有城隍庙,城隍庙对面(吕家浜南岸、马家浜西岸)是“华海堂”张氏祖坟所在,俗称“张家坟”。城隍庙至天保桥北首有“孔庙”一座,每逢春秋两季,张江栅及周边的读书文人均来孔庙拜谒孔夫子。天保桥东堍有一座飞檐小楼“文昌阁”,为文人墨客“会文论经”的场所,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建。太平桥南堍有“九狮亭”,华海堂西有“天竺庵”,天竺庵前殿有“关羽”神像,后人以天竺庵为“关帝庙”源出于此。
20世纪20年代,张江栅西黄家宅的黄炳权组建汇北电气公司并在栅西北首五六十米处建造变电站一所。此后,张江栅及唐墓桥、王(家)港、陈水关桥等地用上了照明电,西栅口的源兴轧花厂、南栅口的树生轧花厂安装上了电动剥绒机,提高了籽棉加工生产率。
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后,公社机关驻地设在张江镇。张江中学、张江中心小学、爱苗幼儿园、张江卫生院等均在镇域内。
70年代,张江栅老街逐渐冷落,老镇逐步成为居民居住地,各种商店渐向镇西新街和川北公路、张江路两侧发展。集镇域内有市、县企业10余家,乡镇企业50余家,工商所、税务所、银行、邮政支局、电信站等机构部门一应俱齐,各种商店鳞次栉比。川北公路、张江路在此交汇,10多条公交线从镇中经过,马家浜、吕家浜在镇中心地带交汇,水陆交通便捷。张江栅镇历来是张江经济、商业、文化的中心。
2001年“撤二建一”后,新张江镇党政机关设于张江路576号。随着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张江镇区域因居民点集结,人口迅速增长,又因紫薇公园、张江科技文化广场、古桐居住区等的建设,镇域面积不断扩大,至2002年,集镇面积约为2.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5万人。
上海市测绘院
地图文化品牌
新品发布|叙说地图|上海故事
摘录自《浦东老地名与地方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