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陕西陇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1 12:19

摘要:以陕西陇县境内行政村、街道和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定量研究方法并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法,对研究区地名来源及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分类统计,进而实现地名空间分布可视化。结果表明,陇县地名文化景观折射出当地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类型及地势西高东低的自然环境特征,传达出陇县数千年来孕育的边关文化、军事文化、聚落文化和经济活动等信息;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地名受当地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主要密集分布在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千河谷地;地名空间分布表明,当地地名密度与聚落密度分布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对认识陇县地名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地域地名文化深层内涵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名文化景观;GIS核密度估计法;地名空间分布;陕西陇县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文化景观中地名的研究对了解当地历史时期和现当代阶段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生产生活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研究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传统地名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来描述和记录一个地方地名的起源、演变历史、类型划分、地名群、地名命名以及地域文化信息。国外较早采用GIS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区域地名文化景观进行研究。Ste⁃phen研究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纳瓦霍锡安峡谷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名与自然社会环境、人们生活观念的内在关联;王法辉等运用GIS空间插值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广西状语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历史演变规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如王彬等、朱竑等、冯亚芬等较早引入空间分析表达方法和EOF模型并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广东省地名景观空间的分布特征;孙百生等基于GIS移动搜索法的点距离空间平滑分析法就承德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李建华等运用GIS技术探讨并分析了宁夏中卫县地名景观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传统地名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理统计定量化研究方法在地名研究中应用时间较短,多用于研究较大尺度区域地名,对以县级为单位的小尺度地名文化景观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陕西陇县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核密度估计法并结合当地地理志等史料文献,定量分析陇县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旨在为了解陇县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实际指导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陇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理位置106°26′32″—107°8′11″E,34°35′17″—35°6′45″N,东连千阳县,南邻陈仓区,西北与甘肃省清水、张家川、华亭、灵台等县接壤,南北宽57.6km,东西长59.7km,总面积2418km2,含东风、河北、固关等10镇和关山委员会(图1)。境内川塬面积狭小,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西北地区的主要关隘,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有“关陕锁钥”之称。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在600mm左右,气候类型依次为北部半干旱温和气候区、中南部浅山温凉半湿润区、南部中山湿润寒冷区。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多山,最大河流千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斜贯县境中部。陇县历史悠久,商周时期为人类定居之地,秦汉及北宋时期,由于地处西北边疆,战争频发,“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便是对历史时期关山地区战乱不断的真实写照,自周秦、汉唐直至明代前期,关陇古道人员往来不断,为古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研究对象为陇县境内行政村、街道和乡镇地名。以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s://www.gscloud.cn/#page1/2)平台上1∶250000的陇县矢量图为研究底图,通过查阅该县行政区划图和地形图,结合2010年乡镇区划调整和2015年火烧寨镇、李家河镇并入温水镇最新乡镇区划变动状况,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陇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主编的《陇县志》和陕西师范大学主编的《宝鸡市地理志》等资料,获得聚落地名266个,少数聚落地名信息因来源无法查证且无法归类,故不做统计,最终获得陇县地名245个。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数理统计定量研究方法,结合GIS核密度估计法对陇县地名进行统计分类、整理、生成专题图。

1)运用BaduMap、GoogleEarth软件以及地方史料查证收集陇县辖区内各村落地名、经纬度坐标,对统计地名按照不同分类标准计入Excel软件中。

2)基于GIS关联法,将Excel软件中的数据导入计算机并建立数据库,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别绘制

研究区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专题图。

3)结合《宝鸡市地理志》《陇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剖析研究区不同类型地名的由来,总结其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具体形成原因。

3 地名统计与分类

3.1 陇县地名景观分类统计

根据陇县地名名称、历史由来及反映的地方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陇县地名以表征地形地貌、聚落、姓氏、水文、军事防御等领域居多。将该县地名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两类,自然景观类地名又可细分为地形地貌、动物植物、水文三类;人文景观类地名则细分为姓氏、经济活动、聚落、建筑、军事防御、方位数字六类(表1)。

陇县自然景观类地名239个,地形地貌类地名出现频次最高,为134次,主要用字数28个;其次为水文类地名,出现73次,主要用字数13个;动物植物类地名最为少见,出现32次,主要用字数23个。地形地貌类地名多出现沟、山、湾、坡、关等字样,其中“沟”本意为田间水道,如沟渠、沟通,也泛指一切通水之道,如山沟、河沟等;“关”意为地势险要之地,形似隘口。水文类地名中,河、湾、沟、川等字样出现次数较多,如夏家湾村,因村中夏氏居民占村中总人口具有绝对优势并将村落定居在山谷溪流拐弯处而得名。动物植物类地名折射出陇县地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种属丰富的动物植物风貌特征。

人文景观类地名是人与当地自然环境长期融合并以自然风貌为基础附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能够恰当反映地域特征的地名景观。陇县人文景观类地名共有327个,其中,聚落类地名出现频次最高,为108次,但主要用字仅为8个,在聚落地名命名中较为少见;姓氏类地名出现97次,仅次于聚落类地名;军事防御类地名共出现63次,寨、堡、关等反映边关军事文化类的地名出现频次高,记载了硝烟浓厚的古代边关战争史;建筑类地名出现27次,含堡、庄、台等字样地名最多,其中“堡”意为军事上防守修建的建筑物或指代有城墙的村落;经济活动类地名以店、堡、街等字样为主;方位数字类地名出现次数最少,仅为13次,但其主要用字数高于出现频次,反映了当地村落在地名命名中包含多个方位数字的现象,且较多表现为东和西、上和下等对称方位数字,表征出当地较注重方位意识在村落地名命名中的应用。


3.2 陇县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统计县域内各聚落地名,辖区内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以千河谷地分布最为密集,尤其是城关镇、东南镇、东风镇、天成镇以及温水镇,人口密度远大于其他乡镇,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类地名以高密度分布在陇县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河谷地区,地名分布非均衡性突出,表现为聚落分布局地密集,与人口密度分布呈高度正相关(图2、图3)。

4 陇县地名文化景观特征

4.1 自然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4.1.1 地形地貌类地名 陇县地势西高东低,北部为千山低山丘陵和黄土梁沟壑区,中间和东南地区为千河河谷阶地,西南地区为关山山地,六盘山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主峰关山梁为境内最高峰,海拔2466m,千河自西北流向东南,斜贯县境中部。辖区内山岭、沟谷交错分布,山区关口、隘口分布较多,其中,尤以关山最为有名。从图2a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类地名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河川平原地区,千山地区分布较关山地区多,主要源于千山地形较关山缓和,聚落分布较多。沟、峪、坡、咀、崖、岭等地名字样频繁出现在南部中山地区和北部低山丘陵、黄土塬梁地区,河川平原地区以滩、川、坡等地名字样为主要表达形式,表征村落地名更依附于当地的自然地理实体,空间分布与地方地理环境特征较为吻合。

4.1.2 水文类地名 从图2b可以看出,水文类地名主要在中部和东南部河谷地区分布多,北部次之,南部地区呈零星分布,其表达形式差异明显。千河发源于甘肃省华亭县麻庵乡庙岭梁,自西北流向东南,两岸水资源较为丰富,下游阶地发育较宽,土地肥沃适宜农耕,沿河村落大多以水类地名命名,以河、湾、渠、洼、滩等字样出现,折射出古人以水定居的聚落分布特征。北部山区发育有北河、大肚阳沟河、石关沟河,河流水量不大,区内以泉、沟等地名字样出现,体现了局地地形破碎、沟谷交错分布的地貌特征。西南山区河流发育较少,地势较高,山高谷深,聚落分布稀疏,水文类地名以沟、源、洞等字样出现,传达出该区地形复杂、地表支离破碎的地理环境特征。

4.1.3 动物植物类地名 动物植物类地名在中部地区分布最多,西北地区次之,南部诸山和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区均有零星点状分布(图2c)。动物植物类地名出现频次较少,但主要用字数较多,主要有枣、麻、杨、树、林、梨、柏、柳、草、槐、桐、椿、麦、芦、桃、马、龙、牛、鸡、鸦等字样,马、牛等村落地名主要分布在关山地区,以鸡命名的聚落分布在中间河谷地区,反映了当地饲养的家畜种类。柳、杨、柏、梨、桃反映出陇县半湿润的自然环境特征,而枣类地名字样则折射出局地半干旱的气候环境类型。特定区域的地名景观是人类对地域环境的认知与表达,局部地名命名折射出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

4.2 人文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人文景观类地名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产物。一般人口密集的地区,相应的经济活动、建筑等也较为稠密。陇县中部以及东南部河川地区人口较多,为全县的经济、政治中心,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内陆的必经要地,因此,人文景观类地名分布集聚效应高,较周围山区分布密度大(图3)。


4.2.1 姓氏类地名 陇县姓氏类地名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川地,北部低山丘陵区分布次之,西部和南部山区相对稀疏(图3a)。据统计,姓氏类地名共出现97次,占总频次的17.14%,主要用字有52个,占总用字数的31.90%;姓氏类型多,但无明显主导姓氏存在。秦汉时期,陇县地处西北边疆和陆上丝绸之路交通要道重要节点处,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往来互市的交通要道;北宋时期,陇县地处中原王朝、西夏王朝和吐蕃王朝交界处,边关榷场贸易不断,促进了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据史料记载,古代陇县南北互市贸易地集中分布在县域西北和中部地区,与陇县姓氏类地名和人口分布规律一致。陇县姓氏类地名的多样化特征体现了西北内陆地区多民族文化的异域交流与不断融合特性。

4.2.2 经济活动类地名 由图3b可知,经济活动类地名呈孤立点状集中分布在中部城关镇和东南镇以及西北部新集川镇地区,其他地区分布稀疏。主要用字包括堡、磨、场、集、店、街等。“场”是指人群集散的平地,也指农村晒谷平地;“集”有聚在一起、集市等意思,多指经济活动,为地名常用字;“店”是指出售商品的铺子。经济活动类地名记录着当地居民日常的经济生产劳作,中部地区经济活动频繁,以纸、集、街、碾、磨等字样居多,新集川镇地区地名用字常取堡、窑等字样,折射出不同地域经济活动差异化背景下在村落地名命名中的不一致性。

4.2.3 军事防御类地名 历史上陇县西通陇东、河西走廊乃至西域地区,西北可达宁夏、内蒙等地,向东可俯视八百里秦川。秦汉和北宋时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西北边关重镇和军事要地,西汉时期陇县便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固关成为汉匈战争的前沿哨所;北宋时期西北地区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和之后的蒙古汗国,西南地区为藏族建立的吐蕃政权,成为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折戟沉沙的重要战场,漫长历史岁月为陇县遗留下厚重的古代军事建筑景观。图3c展示了陇县军事防御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中东部核密度较高,北部次之,南部最低。军事防御类地名主要涵盖寨、堡、营、关、校场等字样,其中“寨”是防守用的栅栏和旧时驻兵的营地;“堡”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营”为军队驻扎之所或军队的编制单位;“关”是古代在险要之地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校场”指古时操练或比武的场地。军事防御类地名反映出古代陇县地处硝烟不断的边关情景和对军事文化景观的历史记录。

4.2.4 建筑类地名 陇县历史悠久,在数千年农耕和游牧文明交错发展中积淀了深邃的地域文化内涵,为后世遗留下丰富的古建筑文化景观。从图3d可以看出,陇县建筑类地名呈线状集中分布在中部川地,北部新集川镇也有高密度点状分布,而其他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千河谷地地势平坦,河流阶地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建筑物分布较为密集。建筑类地名呈从县域中间向四周迅速递减的趋势,新集川地区因临近甘肃,自古边境贸易往来较为频繁。陇县常见的古建筑有古戏楼、古民居、古寺庙等,古民居全县均有分布,其中,古戏楼以中部河川地区居多,古寺庙则融合了宋、明、清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建筑类地名以寺、堡、楼、台等字样居多,如金山寺、韦家堡、麻家台等,传达出陇县古建筑文化景观的多样化特征。

4.2.5 聚落类地名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按聚居地域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陇县聚落类地名主要用字为镇、街、家、庄、寨、堡、庙等,其中辖区中部聚落类地名以镇、街、庄等地名字样为主,传达出当地聚落规模较大、密度高,分布井然有序的特征;境内其他地区聚落类地名以寨、堡、庙、家等字样出现频率高,反映了当地聚落分布稀疏,村落之间较为独立的地域特征(图3e)。

4.2.6 方位数字类地名 方位数字对指示和标记局地在空间、时间上的相对位置、方向和顺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于方便居民正常生活和促进村落交流。方位数字类地名全县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中部,其他地区分布相对分散(图3f)。方位数字多表现为东、西、南、北、上、下等对称字样,以及便于判别和记忆的简单数字。以东西南北传统地理方位命名的村落有东堎村、西堎村、北关村和南街村等,用上下前后命名的村落有上凉泉村、下凉泉村,以简单数字命名的村落如三教殿、六股槐、九窑等。方位数字类地名的出现孕育于居民为方便出行和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周围村落间的交流和沟通。

5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陇县地名用字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基于GIS核密度估计法并结合当地史料文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分析陇县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得到陇县地名核密度分布。

1)地名分类统计结果表明,陇县地形地貌、水文、聚落、姓氏等地名类型出现频次高,反映出当地多元而又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地形地貌类地名是自然景观类地名中用字频次最高且最为常见的类型,聚落、姓氏类地名是人文景观类地名中出现频数最多的类型。总体来看,陇县地名景观分布特征以人文景观类型为主,自然景观类型为辅。

2)地名承载着地理实体的文化信息,陇县地名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典型的地理环境依赖性。受地域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辖区内人口分布密度与聚落地名分布具有一致性。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地名均以高密度分布在陇县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千河谷地,地名分布非均衡特征突出,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分布规律。

3)传统地名研究范围局限在大尺度地域,小尺度地域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以小尺度视角定量研究以陇县为代表的县域单元内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以期能更精准地阐明多样化地名类型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开拓地名研究思路并丰富研究方法。

4)聚落地名的命名、更名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因此,需要查证地方史料,以弥补单一依靠现代技术在地名研究中存在的短板,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鉴于此次研究所取聚落地名数量较少和年代久远的地名信息缺失的情况,对量化研究陇县地名景观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影响,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尽可能扩展地名数据库范围,并深入研究区进行实地调查,系统分析研究区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实现反演地名形成原因和传达区内地名文化的目的。


作者:许小明 彭晓邦

来源:《中南农业科技》2024年第9期

选稿:贺雨婷

编辑:杜佳玲

校对:杨 琪

审订:郑雨晴

责编:耿 曈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