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大地流金。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西斗铺镇红泥井村的万亩葵花进入盛果期。
金灿灿的花海世界变成沉甸甸的收获田园,颗粒饱满、油黑锃亮的葵花籽布满花盘,朝向阳光,一粒粒诉说着美好希望。
万亩向日葵(刘飞摄)
党建引领 把握方向“定盘星”
“薄田”变“良田”
在位于泥红井村的西斗铺镇粮油交易综合市场内,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在全自动流水线生产车间里,饱满的葵花籽经过杂物清理、筛选、色选等工序后,分优质、中等、小料三级品质打包、装车……农户赵龙望着一辆正在过磅的货车,露出向日葵般质朴、灿烂的笑容。他收获的12万斤葵花籽,随着这辆车的驶离,全部销售一空。
“有了交易市场,我们的葵花不愁卖,基本上都是收购商找我们,价格也能卖上去。”赵龙算了一笔账,光销售葵花籽这一项的纯收入,就能达到三十多万。“没想到小小葵花籽也能致富。每次一看见这个大葵花盘,就觉得他在对我笑哩。”
赵龙的没想到,似乎却在村两委干部的意料之中。
2016年,彼时的红泥井还是自治区级贫困村。“要观念没观念,要产业没产业。”在红泥井干了12年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董建军最有感触,“发展上的差距,实际上就是观念上的差距”,董建军深谙这其中的道理。思想一解放,观念一更新,改变就不远了。
那一年,董建军带领村两委的成员到周边的巴盟地区考察。固阳地处北纬41度黄金纬度带,昼夜温差大、日照充分、空气清新无污染,非常适宜种植葵花。“他们能种,我们也能种。”一番考察后,村两委的干部主意已定。
过去的红泥井村都是旱地,以种植油菜籽、小麦为主,靠天吃饭。把旱地改成水浇地,才能改变种植品类,不再看老天爷的脸色。说干就干。2016年,村干部带领群众在村里打了三十多眼井,2017年更是打了上百眼井。有了水浇地,葵花就能活。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村干部们冲锋在前,带头试种。前期的认真考察与科学选种,让第一次的试种就大获成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向村民推广。买不起种子、化肥的,村委会免费提供,来年卖了葵花再结算;不会种植、在种植中遇到困难的,村委会请来了技术人员,搞起了培训班。几年时间,曾经的薄收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
头雁引领,群雁高飞。到2019年,红泥井村的葵花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并且带动周边地区种植葵花8万亩,规模种植已经初步形成。2020年,自治区级贫困村红泥井不仅成功逆袭脱贫,人均年收入更是达到1.1万元。
党建引领 推进发展“指南针”
“葵花”成“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如何延伸葵花籽的产业链、提升葵花籽的附加值,又成了村两委思索的问题。
党建领航,初心如磐。让党支部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干在产业链上、让资源聚在产业链上。
2019年,以仓储、加工、交易为一体西斗铺粮油交易综合市场建成,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户的葵花籽。
“葵花籽的品质和储量完全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不用在全国各地奔跑采购了。”天津岳成有限公司的采购负责人说,他们已经与交易市场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红泥井村兰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岳成公司的供货商之一,合作社负责人高海龙介绍,合作社一年的葵花籽产量是7000吨,在家门口就全部完成交易,“其中天津岳成食品和恰恰两家稳定供货的食品生产厂,今年的订单是5000吨。”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粮油交易市场葵花籽的年交易量达到4万吨,交易额一亿元以上,产品远销湖南、山东、天津、合肥等地,带动当地300余名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部先引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闯”已经成为红泥井逆袭发展的秘诀。一时间,村两委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了出来。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2020年,村两委带领村民种起了黄芪;今年,西斗铺镇党委和红泥井村党支部共同筹措资金在粮食交易中心内又建起了黄芪恒温仓储库房以及加工车间。固阳县种植黄芪历史悠久,有“正北黄芪之乡”的称号,全县种植黄芪的面积已经达到了11万亩。黄芪产业发展势头正劲,村两委希望借着这股东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点“葵”成金,一“芪”富农。村书记董建军望着眼前忙碌、热闹的交易市场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我们还要打造万亩‘葵海’旅游观光基地、申请‘西斗铺’休闲瓜子品牌、投入技术力量加大黄芪的深加工,把葵花籽和黄芪的附加值吃干榨净。”
走在红泥井村最宽的主街道上,周围商铺林立,各类餐馆、旅店、修车铺、五金店、小超市,林林总总,随着粮油交易市场的兴起,这里的服务业也蓬勃发展。
外地的货商、周边村落的住户、本村村民,悠闲地在小街上闲逛、驻足,秋日金色的阳光洒下来,洒在“全国文明村”、“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牌匾上,也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心上。
党建引领,一路阳光。如今的红泥井村,乡村人居环境美起来了、村民口袋鼓起来了、村级集体经济强起来了……一个个产业、一项项举措,夯实了群众致富的道路,党建引领释放的强大动能,正在这方热土上如向日葵般灿烂绽放。(柳静 刘飞)
[ 责编:邱晓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