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先锋|东南村:稻田里走出美丽乡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1 02:20

初夏时节,走进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村路两旁的水杉苍翠葱郁、稻田里的秧苗俨然排列,村党群服务中心上“党耀东南 禾美乡村”八个大字赫然屹立,诉说着东南村近年来的发展:在党建引领下,以稻米产业为基础,走出了一条绿色的美丽乡村之路。然而这条绿色发展之路并非一路平坦。

图片

2004年,刚刚由两村合并而成的东南村,村集体年收入仅13万元,另外还负债25万元。村里的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没有一盏正常使用的路灯。2006年,一直在村基层摸爬滚打的兰红娟成为村党总支书记,她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改变。

因被规划入农业生态区,东南村不能发展工业,如何找到自己的产业兴旺之路?这成为村里面对的最大难题。“我们外出学习考察,特别是和我们相似的农业村,学习它的发展之路,学习它的精神。”兰红娟告诉记者,经过多方学习,村集体最终决定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当然,我们肯定是要走高质量绿色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不是停留在过去的那种粗放式的发展。”

在兰红娟的推动下,2013年,东南村相继成立了常州市东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常州市东南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6个村民小组650户村民的2000亩土地,其中规划500亩有机稻米、1500亩绿色稻米。“流转的土地800块一亩,每年要付给老百姓160万元的租金,村集体的日常开销经费都不够,这钱要从哪里出?”兰红娟难忘发展之初的艰难,“我们把对品质要求高的500亩有机稻米留在自己手里,1500亩田地租给种植大户。”通过三年的过渡,东南村在如约付给村民租金的同时盘活村集体的资金运转,实现良性循环。

十几年来,东南村的土地实现了“村社合一”的组织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同时,东南村推出了自己的稻米品牌“夏墅”,并陆续通过“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荣获江苏省“名优产品”等称号。合作社也成为拥有3800平方米基地、45台一流设备、1600万元投资规模的国家级诚信示范经营企业、省级优秀示范合作社。“我们的米尝过都说好,有位上海的老先生每年都特地坐火车来买我们的夏墅米。”兰红娟自豪地说道。

图片

“实实在在为村民做事”,是兰红娟在采访中一直提到的话语,也是她落实的行动指南。在合作社发展蒸蒸日上时,东南村“两委”坚持“发展成果,村民共享”,修成贯通全村的“东南大道”、西夏墅镇第一个通上路灯的村子、土地复垦、河塘清淤、植树造林、环境整治……东南村村貌就此焕然一新。

2014年底,东南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以前村里开党员大会,四个老旧的电风扇哗啦啦地响,上面在报告,下面在聊天,经常是自说自话,兰红娟始终记得在这里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时的场景。“搬到新地方后,大家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坐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没人聊天了,没人抽烟了。大家看到我们确确实实在为老百姓做事,凝聚力自然来了。”

现在,按照村“两委”的规划,东南村目前零散的村居将在三年内完成搬迁,村民们将住进村集体统一规划的农家小别墅。“散居搬迁后会留出产业空间,我们东南村的农业规划将会更加精致,更加宜居宜业。”兰红娟笑着向访客描述东南村下一步的为民实事。

对于绿色农业发展的坚持和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让东南村也有了顺理成章的收获。2017年,东南村入选常州市首批“美丽乡村”。“我一下高兴得好几天没睡着觉。”兰红娟难忘收到这个消息时的喜悦,“这意味着我们一直坚持的方向有了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东南村以基实、业兴、景美、人和的“醉美东南”为目标,以稻米产业、农耕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通过石板路、木栈道等游览线路,整个东南村被分成稻米产业示范区、蔬香春色体验区、稻田公园区、形象展示区和特色蔬果采摘区五部分,乡村旅游规模日益完善。

东南村的天然风景引来大量游客驻足,“东南小院”“稻田理想”等一批精品民宿给游客带来新奇的乡村体验。乡村旅游也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这其中就包括“管家大姐”,她们为入住民宿的游客提供烹饪、卫生、照看小孩等服务。“80后”吴金花为了照顾父母,从外地回到东南村工作成为一名“管家大姐”。“东南村的一草一木、小桥流水都是我喜欢的,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看见我们的家乡能够建设得这么好,我也想加入进来。”吴金花由衷地感慨村里的变化。

现在,东南村是镇上唯一保持传统农业耕种的村庄,在党建引领下,村“两委”将村民世代为生的农业发展成为可持续的绿色产业,为村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赢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民主法治村等多个荣誉称号。

去年7月1日,村里开党员大会,一位83岁的老人特地和兰红娟说:“我来参加会议,我感到非常幸福,这么大年纪还能看到村里有这样的变化,我觉得很光荣,我走出去都会自豪地说我是东南村人。”“我们村干部做事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听到这句话,什么都值了。”兰红娟说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睿翔 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