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村民为一封信上印上九十五个“红手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8

来自建设银行德州分行的张世明过去两年扎根山东省德州禹城市莒镇李富苑屯村,发挥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勇于担当的军人本色,以金融活水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使村民人均增收804.64元,村集体增收45万元。

2023年10月的一天,莒镇李富苑屯村95位村民写了一封感谢信并摁上红手印,挽留即将任满的驻村第一书记张世明。看到那封摁着95个红手印、承载着乡亲们深情的联名信,张世明忍不住湿了眼眶。

以村为家,深入群众察民情

张世明,今年56岁,曾在部队服役5年,服役期间荣获营嘉奖2次,团嘉奖3次,优秀士兵1次。他坚信,只要肯吃苦肯带头,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1991年12月他从部队转业后,被安置到建设银行德州分行。工作期间,先后担任夏津支行邮储科科长、营业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在银行工作多年,他时常想着下基层为群众办点实事,2021年9月,他主动请缨到位置偏远的李富苑屯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他就成了一名“兵支书”,和李富苑屯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95个红手印是张世明驻村700多天与群众心连心的一个缩影。他吃住在村,10平方米的小平房就是他办公兼居住的环境,厚厚地摆着了一摞又一摞的办公手稿。同时,沉淀在岁月里的,还有汽车新增的5万公里路程、越来越标准地道的乡亲话,以及那偷偷爬上两鬓的白发。家人朋友多次劝他给自己多放放假,但他说:“在村里住的时间越长,我就越爱这里,就越爱这里的村民。我在这,离大家伙近些,大家踏实,我们的工作才更好推进开展啊。”“一年365天,张书记至少有270天驻村,我有工作找他,他不是在村民家,就是在大街上与群众拉呱,很方便我们商量解决问题。”李富苑村支部书记于永昌说。

每到夏季雷雨季节,张世明总是和村支书等人一起到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家中走访,看看房屋是否漏雨;到冬季来临时,他时常牵挂老人们的取暖问题,并叮嘱他们防范煤气中毒、注意用电安全;逢年过节,走访老兵及困难群众他都会带上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送去党的温暖和关怀。群众的事,都是他心中的牵挂。

张世明走访群众问需于民。

问需于民,调查研究解难题

粮食丰收,颗粒归仓,这就是老百姓最高兴的事儿了。到村之初,张世明通过调研座谈,发现村里缺少粮食晾晒场地,收获的粮食不能及时晾晒,导致品质低,价格上不去,丰产不丰收。他熬了几个晚上梳理摸排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及时向自己的“娘家”建行进行汇报,最终,在总分行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协助下,成功筹集帮扶资金30万元,购置混凝土800立方米,填沟造场,在村里建成了占地7200平方米的粮食晾晒场、630平方米的粮食储备库和冷链库,集中解决了全村粮食晾晒和储存问题。

7200平方米的粮食晾晒场为村民解决了晾晒难题。

他还在村内设立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为村民开展集中授信,解决了百姓的贷款“难”题。引来了金融活水,李富苑屯村的蘑菇种植户们干劲就更足了,大家都忙着扩大规模,村里蘑菇养殖大户于安芳的大棚从4个扩建到了6个,收入也增加了。截至目前共授信367.27万元,有效助力了村民增收致富。

张世明到于安芳蘑菇大棚指导生产。

培育产业,真抓实干促发展

李富苑屯村是由六个自然村融合起来的村庄,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村民收入少,青壮劳力多外出务工,村集体没有产业,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有的村民想发展经济但苦于资金不足,只能望洋兴叹。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让村庄实现发展,变输血为造血,寻找适合李富苑屯村发展的路子成了张世明亟须解决的难题。他立足村庄实际,调研市场需求,引进了特色黑小麦“济紫麦一号”进行推广种植。当时很多村民都存有顾虑,张世明就带领村两委成员及合作社带头种植,第一年就迎来了大丰收,每亩收益高达1800多元,比普通小麦每亩多400元。这真金白银的收益激发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当年,全村黑小麦种植规模超300亩,并且每年给村集体带来了超10万元的收入。

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提高了,张世明又琢磨着如何延长产业链,提高黑小麦的附加值。在张世明的带领下,李富苑屯村不仅有了黑小麦石磨面粉加工车间,注册了 “莒满仓”面粉品牌,还成立了食品有限公司,“莒满仓”黑小麦面粉远销济南、广州等地,成为李富苑屯村的“土特产名片”。2024年2月,张世明被中共德州市委办公室授予“市派第一书记标兵”荣誉称号。

张世明在面粉加工车间查看面粉生产情况。

据了解,张世明把自己的周末和闲暇时间都用在了社会公益事业上。他积极参加义务献血等志愿活动,献血总量达到4000多毫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热血传真情。“献血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既能挽救他人生命,也能促进血液新陈代谢,有益于身体健康,以后我还会坚持献血,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加入无偿献血行列。”张世明说。

张世明一家三口,分居三地,妻子在夏津县工作,孩子在济南上班,78岁的老母亲有病在家中疗养,由年迈的父亲照顾。对家人,张世明充满愧疚,但“村民不富,愧对党恩”的誓言让他毅然坚定地投身到驻村帮扶工作中,就像他喜欢的那首诗中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张世明,怀揣梦想、坚定初心,心里装着百姓、脚下沾满泥土,凭借实实在在的工作,成为父老乡亲的贴心人,用一腔热血助力乡村振兴,以责任、担当、实干诠释“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