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点赞平邑县温水镇乡村振兴做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20 15:18

发布于:山东省

原标题:《学习时报》点赞平邑县温水镇乡村振兴做法!

开启和美乡村建设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最终落脚点。和美乡村概念的提出是国家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做出的新部署,是2013年以来建设美丽乡村系列政策的继承延续,是党中央面向新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温水镇立足区位、产业、资源优势,统筹谋划、集中发力,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就业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和美乡村建设“温水模式”。

紧抓城区东扩契机,基础设施现代化逐步实现。全面融入县城建设规划,主动承接城市化配套设施,推动镇域基础配套高质量完善。一是路网建设基本成熟。日兰高速、新台高速留设路口,铁路货运智慧物流园落地建设,鲁南高铁客运站毗邻运营,蒙山旅游专线、新老327国道、滨河大道、明温路、沂河路、蒙山路等县域主干线穿行其中;北部片区实现“四好公路”村村通,全镇域实现沥青路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在2015年提前完成;6万亩农田生产路全部高标准硬化,达成大型农机覆盖“无死角”目标。二是高端配套日益完善。平邑县城集中供暖、污水处理厂项目2017年落地温水,镇域范围内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达到50%以上;西气东输管道贯穿境内,40%以上村庄可实现煤改气;西部片区村居供水标准与县城同步,环卫工作纳入全县统一管理;平邑县一中新校区、职业科技学校、新党校、政务服务大厅、中医院新区落地温水镇“5分钟”交通圈,实验学校在温水开设分校,初步实现医疗、教育、政务“县城化”。三是生活设施提档升级。41个自然村均建有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文化书屋等,配套健身器材;集贸市场、广场等人员聚集区域均建有公厕,并按照城区公厕标准进行集中管理;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10%村居实现污水集中处理,达到户内改厕条件;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残疾人之家、社工站等城镇化便民配套项目建成运行,城乡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

深度适配群众需求,生态保护精细化初见成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依山傍水、规划有序的特色和发展优势,由党委统筹精兵强将、优势资源向生态宜居建设聚焦。一是谋定发展方向。主动融入生态蒙山大规划,制定党委+生态美、支部+环境美、干部+家园美、群众+生活美的生态宜居三年攻坚行动规划,镇党委统筹细化50项生态宜居工作任务,谋定了绿水青山为底色、生态宜居为名片的发展思路。健全完善16条县域横向比较、专班纵向打擂生态宜居考评指标,有效激发了镇村党员干部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热情。二是集中力量攻坚。镇党委扛牢主体责任,形成党委统筹揽总筹资金、专班分工负责建项目、党员干部包村强保障的三级联动机制,齐心协力用好资金、建好项目。截至目前,争取各方扶持资金和项目折合5.3亿元,推动厕所革命、饮水安全、环保攻坚等各项生态宜居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镇域内旱厕改造完成,4条跨域河流完成生态修复整治,汪塘治理完毕。三是聚焦人居环境。打响清洁行动,落实“村巷管家”制度,推进发动范围、整治内容、整治区域3个广覆盖,全镇共推选226名热心公益的党员担任“村巷管家”,负责监管452条街巷环境卫生,重点清理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创新以微景观方式整理修葺农村残垣断壁,以入管、下地、贴墙等方式整治农村弱电线路,推进院内院外、村内村外、街巷沟渠共治共美。

释放区域经济优势,群众就业本地化趋势明显。立足温水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错位发展等优势,构建了“一轴、两带、三区”的乡村振兴片区总体布局,为区域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配合县城、开发区及温水园区、南林园区,为80%以上劳动力打造了“半小时就业圈”。一轴:即以浚河水脉为轴,打造以生态资源为主体、景观大道为连接的温水乡村振兴带动轴。两带:即北部发挥泉水资源、农地资源等优势,打造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集合带;南部依托温水工业园和铁路货运智慧物流园,打造工业与商贸物流聚集带。三区:即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区,充分发挥现有大蒜种植量大、历史长的优势,通过耕地置换、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整合零散大蒜种植耕地,形成规模优势,打造大蒜产业基地,建立区域大蒜集中交易市场,作响“温水大蒜”这一品牌,打响“温泉农业”特色品牌;发展创意田园休闲区,按照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北美海棠、无公害设施蔬菜、草莓采摘、食用菌研发生产、猕猴桃和黄桃种植等现代农业基地,以点带面,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加快形成系列品牌农产品,建设集乡村观光、林下休闲、园中采摘、田上农耕、农家消费于一体的乡村近郊旅游模式;三产融合引领区,通过优化重组、交叉互渗,集成培育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空间布局等,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服务”融合发展。

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基层治理社会化稳步推进。推进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构建新时代乡村善治新格局,全力争创乡村治理示范样板。一是坚持德治为先。按照宣传发动、入户调查、搜集汇总信息、评审小组评定、授牌(授信)、录入全县信用系统6个程序对农民信用实行积分式管理,建立以村为单位的金融信用体系信用积分,正向引导激励作用逐步显现。成立30支志愿服务队,针对孤寡老人、贫困户、困难学生、残疾人等最需要帮扶的群体,开展“老有所居”“致富传帮带”“心愿进校园”“志愿扶残温暖同行”等活动,让宜居环境真正走进群众家中和老百姓“心坎里”。二是坚持自治为基。开展“街巷长制”管理,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投入村庄建设管理,重点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和“三堆”、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等,建设生态宜居和善治善美新格局,以“温水模式”树起区域推进乡村振兴新名片。组织推选315名乡村贤达、在外能人、退休干部等,成立30个乡贤人才理事会,常态化开展建言献策、矛盾调解等工作,为宜居乡村注入新风气。组织党员群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通过“村村响”大喇叭、灯塔党建系统、党员群众微信群等形式广泛宣传,增强村级自治能力。三是坚持法治为本。持续加强农村法治教育,面向党员群众开展法治教育宣传、组织法治讲座,增强村民法治观念;立足全国雪亮工程发源地,建立“综治中心+雪亮工程+网格”模式,创新“一听二看三调四访”工作方法,强化数据资源整合共享;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村民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有人听、有人管,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逐步形成人人发动、村村互动、全域联动的正向作用力,整镇域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样本。

来源:沂蒙乡村振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