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7-16 00:32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以南12.5公里,伊河两岸山崖上,是中国古代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地处洛阳郊区龙门镇,东依偃师诸葛,南邻伊川县境,总面积9平方公里。它河西为龙门山,古称钟山,天竺山,山峰海拔263.99米;河东为香山,山峰海拔303.05米。龙门山属伏牛山脉熊耳山系,这里山高谷深,两山均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石炭纪造山运动形成的石灰岩,石质坚硬,属灰色,不易风化,宜于雕琢。

龙门不仅是优美的石窟景区,而且在古代还是古战场。公元前293年,在洛阳龙门发生了秦、韩、魏大战,战前秦军已占领了宜阳,紧接着又占领了韩国新城伊川。这样,尽管秦打的是韩国,但与韩国唇齿相依的魏国,已感到了威胁。韩魏相商,联合起来,同秦国作战。

当时的军事形势是:韩投入22万人,做好了防御战的准备。魏投入8万人,作为韩的后援。而当时秦的兵力最少,只有对方兵力的一半,而且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粮草不足,兵士疲惫。但秦军的首领通过现场观察、侦察,情报分析发现韩魏两国军队所带的甲胄和行李给养加起来太重,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能力。一旦打起仗来,行动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秦军就干脆采取轻装上阵,机动灵活的战术和声东击西、隐避埋伏的方略。

韩军的主力被秦国军队在伊阙堵住两头,使韩军处在伊河的峡谷中,进出不得。而魏国军队已被秦军击溃,元帅被俘。秦军通过魏军阵地,进入韩国军队背后,使韩军腹背受敌。



经过不到一天的厮杀,魏军八万人头,已被秦军割下。秦国军队乘胜追击,集中兵力,一举打掉韩军的指挥所。中枢失灵后,使韩国军队无心恋战,处在一阵恐慌之中。清沏的伊河水被血水染红,尸体遍地。秦军攻下伊阙,马不停蹄的向东击败韩军,他们见人就杀,一连攻下韩国五座城池。这一仗使韩魏24万军队变为尸魂。此役,为秦消灭六国打下了基础,加快了统一全国的步伐。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的龙门以里至栾川的潭头镇以下为一大湖,名叫“五阳江”。大湖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捕鱼,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湖边有个村子叫王岭,一个勤劳的小伙名叫王栓,天天到山上放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很沉闷的声音“开不开”。回家后,便把这种奇怪的现象告诉给母亲,母亲经过几天分析后,便很认真的告诉王栓说:“如果再听到这种问声,就说“开”。



这天王栓牧羊时,又听到“开不开”的声音。他就跑到山顶,赶着羊,大声回答:“开”。谁知一声巨响,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畔中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始显出山、岭、川、原。无数清泉从石缝中迸出,蓄为方池,泻为飞瀑。两山崖壁上出现形形绰绰的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从此,这里先取名:“伊阙”。因为龙门山的变化而名扬天下,传说也更加神乎了。



龙门石窟艺术,从我国历史上北魏迁都洛阳(493年)前后,开始营建。大规模雕凿延至唐代的天宝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元、明连续营建400余年。大大小小的佛龛,密密麻麻,雄伟壮观。在伊河两岸密布,南北约1公里之长。

从史书记载,造像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在北魏孝文、玄武、孝明三位皇帝时期。另一次是唐太宗,高宗、武则天和玄宗四帝时期。两次造像共历时150年。佛龛达2345个,造像10万尊,碑刻2800多块,佛塔50多座。



北魏造像占整个造像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它的代表作主要有:北魏孝文帝、玄武帝至孝明帝,主要开凿了古阳洞,主尊组南北两壁列龛。宾阳洞也已开凿。孝明帝时完成了宾阳中洞,并着手营建火烧洞、莲花洞、石窟寺、魏字洞、普泰洞以及药方洞、唐字洞、赵客师洞的部分工程,历时三十五年左右。造像手法有云岗石窟的遗风,手法比较细致。佛的姿态也由云岗的雄健,变为龙门的温和可亲,含着微笑,给人们可敬可亲的感觉。

孝庄帝和东魏孝静帝这一时期,由于外有农民战争,内有皇权竞争,导致北魏分裂。普泰洞可能是这一时期完成,路洞也可能是这时开凿。

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隋取代北周,国家达到统一。不过这一时期由于战争原因,造像不多,只有北齐有很少一些。药方洞主尊组可能是这一时期雕琢作品。



隋代龙门石窟造像很罕见,只在宾阳南洞有若干不加龛的纪年小龛。在“伊阙佛龛之碑”,北有开皇年的小龛,宾阳南洞北壁,有大业十二年像龛,这是隋初与隋末的造像风格。

唐代龙门石窟造像,占百分之六十,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则天时开始开凿东山,它的代表性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南洞、奉先寺大像龛、万佛洞、极南洞和东山大万伍佛洞,香经寺等。

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在半个世纪中,她利用佛教为其称帝大造舆论。这时的雕刻技术也更加精良,出现了不少形象逼真的作品。有纪年的大中形洞窟,有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大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咸亨四年(公元673),以弥勒为主尊的惠简洞。永隆元年(公元680)的高平郡王洞。

大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雕刻技法最精湛的一组石雕艺术。整个九尊大像,身份各异,衣着服饰不同,身段面部神态不同,达到形神兼备,以形传神。是石雕中最具特点的一组佛教造像,是古代石雕中的瑰宝。让人看后,惊叹不已,难以忘怀。传说奉先寺中的菩萨,就是以武则天为蓝本雕刻的,十分丰满完美、亲切慈善。



惠简洞是以惠简主技来命名的。是以弥勒佛为主尊,合武则天转世说,为唐改周作舆论准备。西山摩崖三佛之佛,以弥勒为主尊。这是武则天称帝前后的佛教造像。

万佛洞是高宗和武则天及其诸子开凿的洞窟,方形平顶有一定特色。东方大万伍佛洞,立像弥勒,窟内有《付法藏姻缘传》佛教的西士摩河迦叶到师子比丘的二十五代传法谱系像,与东山二十九代传法谱系图,增加了四代。

唐中宗龙门石窟造像走向了低潮,五十年中,基本没有发展。还使弥勒佛的形象在龙门石窟中消失绝迹。

宋代建都开封,洛阳已失去了辉煌。宋代龙门造像很少,只有一、二处小龛,艺术价值也不高。元、明、清三朝,龙门石窟造像基本没有发展,而且还有损毁。



洛阳龙门石窟是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山西云岗石窟艺术。随着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发展,洛阳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一开始就呈现中国世俗化的态势。人物的形态、气质、衣服装束、工匠的雕刻技法,都出现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秀骨清姿,宽袍大袖,表情温和,潇洒飘逸的格式。

进入唐,佛造像就演变为体态丰满,圆脸细腰,典雅端丽的格调。这种中原艺术风格,在龙门石窟形成后,迅速传向周边地区和全国。如:巩义石窟寺,偃师水泉,伊川石佛寺,吕寨石窟,宜阳虎头山石窟,孟津谢家庄石窟,新安西沃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陕县温塘石窟。他们受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影响,成为仿照龙门的子石窟艺术。就连更远的敦煌莫高窟,四川乐山、甘肃炳灵寺,浚县千佛洞都受到它的影响。



国外的韩国、日本、越南在佛造像也吸取了龙门石窟艺术的精髓,对本国佛造像进行了艺术上的提高和改进。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权贵发愿祈福之作。它铭记着历代的战乱,洛阳兴盛废衰过程。也同时反映了过去朝代中,重大事件和政治动向,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发展紧密结合。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武则天改唐为周,中宗改周为唐以及宦官刘腾发动政变而死,引起的造像辍工。摩崖三佛龛的开凿,因武则天退位停工搁置,都在宾阳三洞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龙门石窟造像群集中着中国佛教的各宗派,里面也有道教的像龛,是研究佛教和道教各种形象资料。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丰富多彩,姿态各异,最大的舍那像高17.14米,而莲花洞南壁最小的仅27厘米。佛龛选址参差错落,精巧有序。各种造像适度得体,和谐优美,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刀法娴熟,独具匠心。特别是奉先寺大像龛的雕造主次分明,比例适中,恰到好处。体现了唐代佛教盛期的高度艺术水平。



龙门石窟的乐舞资料极为丰富,据统计乐器17种,丝竹,管弦、应有尽有。现存伎乐天和伎乐人176身,表现正是盛世中的情形。佛塔有浮雕和圆雕,有楼阁式、密檐式。有拼接而成的奇特佛塔,塔有高一至五层和七层八层不等。他们的装饰艺术和图案花纹,音乐、舞蹈建筑设计,都为我们保存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我们研究古代建筑艺术教科书。

龙门石窟,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伊阙造像记》大多数的佛龛都留下了年代月日,动机、内容、背景。这些史料价值极高,他们的碑文、题记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如:龙门二十品,更值得一提的保存了中外交流方面的文物资料。如朝鲜人开的“新罗像龛”,出使印度的王玄策军造像龛。中亚吐火罗国僧人宝隆的纪年像龛。都体现了中国佛教与外国僧人,相互交往的友好历史。



龙门石窟中碑刻题记是全国之冠。主要是出资开凿造像公德主的发愿文,也有帝王文人墨客游龙门石窟的铭文。高的有5米,两千余言,少的几笔。年代从北魏至明清一直不中断,是研究龙门石窟历史沿革的实物文字。就造像来看,有纪年的702块,没有纪年的魏刻占百分之三十,唐占百分之六十,其它年代占百分之十。这些出资人有皇室,贵族,达官显吏,寺院僧侣也有平民百姓。

在唐刻中从《伊阙佛龛之碑》中书侍郎岑本文撰书,谏议大夫诸遂良书丹,是龙门最大的摩崖石刻。碑文奇伟秀丽,端庄工整,是优秀的初唐楷体。唐中书令张九龄的隶书《唐赠陇西县牛氏像龛记》表现中唐风格。研究奉先寺大像龛的重要资料《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字体秀美,体现这一时期书法艺术水平之高强。

历史上龙门石窟,在不同时期也遭到破坏。由于造山运动形成的岩石节理层薄厚不均,有风化、水蚀、生物等破坏作用。许多艺术品、碑刻已面目全非,漫患难辨,有96个遭到严重破坏。



人为破坏有很多历史背景和政治原因。被盗佛像和菩萨的主像626尊,毁坏其它造像1063尊,龛眉8处,浮雕说法图10幅,本生故事图2幅,本行政事图1幅,礼佛供养图16幅,碑刻题记15品,使人看后心疼无比。

解放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对龙门石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实测绘制了龙门地形图和文物保护范围图。对石窟进行了编号,对造像题记、碑刻进行了拓印,建立了图书资料室,收集散失石刻,藏书达三万册。

现在龙门石窟又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今日的龙门石窟,这座艺术古老宝库,将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重新焕发青春,为发展旅游事业、为建设美好的洛阳,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