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奇英
女,196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法院金港法庭副庭长。唐奇英同志1991年从苏州大学毕业进入法院工作,在基层法庭已整整26年。从事审判工作以来,她审结各类案件近6000件,调解、撤诉率达75%。她甘守清贫,淡泊名利,用法理明辨曲直,用真情点亮人心。因工作业绩突出,曾荣获全国优秀法官、江苏省优秀法官、江苏省政法系统公正廉洁执法先进个人、全省法院调解能手、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等荣誉称号,曾当选中共苏州市党代表,并荣立个人二等功3次,个人三等功2次。
扎根基层 坚守一线
2017年是唐奇英扎根基层法庭的第26年。50岁的唐奇英,依然坚守在审判一线,不知疲倦。
因为常年超负荷工作,她有了一身职业病,颈椎、肩椎、腰椎突出,双眼视力从1.5退化到了0.7,因为咽喉炎,1年差不多有100天嗓子是沙哑的。但唐奇英无怨无悔。忙的时候,她一天开4、5个庭,常常顾不上喝水,忘记了吃饭。开庭之余忙接访当事人和接打电话,她只能利用午休、晚上和周末写判决书,以便缩短审理周期。这是她的“工作常态”。
但她说自己是个“不求上进”的法官,26年如一日扎根在基层法庭,唐奇英成了庭里工作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人。也因此,使得她对片区的风土人情、矛盾关系了如指掌,一看人、一开口,就洞悉其中利害关系,保证调解审判的思路跑在正确的轨道上。她自己管这叫“因地制宜”,长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让她办案游刃有余,她对案件的把握总是恰如其分,透析法理、言明情理,因而无论调解亦或判决,胜负皆服。
唐奇英是农村人,1987年,她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她一直相信,法律仿佛就是农村里生长着的农田,只要不断耕耘,就能果实累累,收获无穷。
倾情调解 定分止争
在基层法庭,大多数案件涉及的都是普通人民的婚姻家庭、债务、赔偿、邻里纠纷等民生领域,从诉讼标的方面,谈不上大案要案,却也卡住了民生“脉络”。为此,唐奇英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总结出了有效的“调解时段法”——对于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金额较小的案件,即时调解,甚至在电话里或者应诉材料送达时就把案件调解完毕;对于讼争不明、案情复杂的案件,适时进行举证指导、风险提示和事实调查,通过举证、质证摆明当事人双方在法律和事实上的优劣,明确双方在利益取舍上的权衡,引导接受调解,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强化调解。
唐奇英独创了“细至入味”四字诀——细心、情至、入案、体味,取得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2012年,在金港镇保税区,一次拆迁引发家族大战,母子对簿公堂,兄弟形同陌路。法院审理期间,这一场“房战”吵到了电视银屏上,可电视调解依然不奏效,伤痕累累的母子情、即将破裂的兄弟情,眼看原本和睦的家庭就要四分五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案情以及各种层出不穷的状况让这一案件拖了半年之久,但唐奇英一直没有放弃调解。“我相信父母子女之间没有不能化解的仇恨,我当时只想通过我的工作让他们解开心结。”唐奇英从孝敬父母、尊重手足等角度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将案情的症结一点一点向当事人捋清。可能是长久以来的歇斯底里让当事人看不清案件的全貌,当真相被唐奇英一点一点剥离出来时,老人和儿子们的心理不再那么执拗了。调解协议最终达成。此后,两位当事人要求单独谈谈,当唐奇英再一次推门进去时,两位当事人正在一起抱头痛哭。
这一幕也深深打动了唐奇英。她说:“案子对我来说没有利害关系,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极其重要。他们一生也许只打一次官司,判案的公正与否不仅影响法律的尊严,法官的形象,更关系到他们的得失乃至悲欢离合。”
至今,唐奇英办理了5500多件案件,调撤率超过了80%。她的调解贯穿庭前、庭中、庭后,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调解希望,唐奇英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每一个案件、每一个当事人都不一样,调解的入手处就不一样,我必须细查案件,找到争议焦点,才能化解纠纷。”对案件调解的切入点和切入时机的准确把握,懂得并善于运用各类社会调解资源——亲友、村委会、居委会……她亲切的态度和真诚的话语也为调解确立了基础。即使调解不成,因为案件已经摸清,她依法判决时雷厉风行。
言传身教 行业标杆
唐奇英办案严谨、高效是出了名的。很多年轻法官都以能成为她的“弟子”为荣。张晓波是唐奇英带的第一个徒弟,现在是张家港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曾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江苏省“忠诚卫士”称号。
独处时的唐奇英总是有几分严肃,她周身有一种气场,让人不太敢贸然闯进。但一旦进入,你就会讶异地发现一个极友善的她,她几乎不对来者直接说“不”。每次开完庭回到办公室,还没坐下,就往往被当事人包围,张晓波拿着卷宗,只能见缝插针地讨教问题,唐奇英哪怕无法立即解答,也不会让张晓波一无所获——她会把问题记录在本子上。待空下来,她就会对着问题,向张晓波一一解答。
当然,很多办案工作的方式方法,言传身教往往更有效。1996年,在一次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刚开完庭的双方当事人矛盾依然很大,一番争吵后,气氛愈加剑拔弩张。“不要吵了!”年轻气盛的张晓波拍桌子吼道。这非但没有“威吓”住双方当事人,反而激起了众怒——法官态度差,气焰嚣张。唐奇英立刻站了出来,做了足足1个多小时的解释工作,她用自己的办案方式告诉张晓波:办案不能意气用事,要讲究方式方法,方能消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
唐奇英常说:“之所以是先进,是因为能够影响带动其他人成为先进。如果这个先进只会关起门来自己办案,那这个先进荣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她带出了像张晓波、蒋晓等这样优秀的法官,甚至很多年轻书记员被送到唐奇英手下锻炼,成了法院不成文的规定。对于带徒弟,唐奇英总是欣然接受,把工作方式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一言一行,让当事人、同事们钦佩不已,她用自己朴实而独特的方式,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勤勉敬业,匡扶正义,默默演绎着法官的职责和使命。
百姓法官 心手相连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唐奇英每天面对的既有家长里短的矛盾,也有人命关天、关乎生存的纠纷,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看似简单,但每一起都牵动着一个乃至几个家庭;突发事件或群体性诉讼则更是涉及民生大事、地方稳定。唐奇英始终牢记“民事案件无小事”的原则,把每一起案件都当成民生大事来对待,通过妥善处理纠纷案件,让法律温暖民心。
2010年4月,盲人按摩师史某租了法庭辖区内两间房子从事盲人按摩工作,租赁期内,房东为了抬高租金提出终止租赁关系,并以恐吓、砸店、拉电等手段逼迫史某离开。史某起初想通过派出所和电视专栏节目要求房东赔偿装修损失,几经周折未果后起诉到法院。房东得知后,马上以史某违反合同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史某支付拖欠的租金水电费及滞纳金等。房东的倒打一耙让本就处于弱势方的盲人史某对法庭也产生了怀疑,认为法官不可能帮助她这个身体残疾的外地人主持公道。唐奇英接手案件后,通过快速实地调查、指导双方诉讼、庭前充分准备、合并调解争议、联手基层组织做工作等方法,不仅消除了史某心头的疑虑,也客观公正地化解了双方的纠葛,保护了史某的合法权益。受过惊吓的史某对唐奇英如沐春风般的工作印象深刻,特地打电话给法院办公室,要求对唐奇英进行表扬。
虽然法官的审判是被动的、中立的,法官不能对任何一方过于亲近或冷漠,但法官不是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而是要在适用法律时心怀悲悯之心,传递出法律所固有的温情与体恤。唐奇英这位“农民法官”,通过与百姓心贴心的交流、面对面的沟通,知民意、通民情,用她的学识、智慧和良知编织成正义的阳光,温暖着辖区内的百姓,滋养着她热爱的这片土地。
时光转瞬即逝,唐奇英刚做法官时,就立志要做一个主持公正、伸张正义、明辨是非的法官,要对得起头顶的国徽,肩扛的天平。她不忘初心,仍然以这个标准约束、鞭笞自己不断进步。功利对她毫无意义,真正宝贵的是破镜重圆的家庭、言归于好的友情、老人孩子有所养有所依……这是唐奇英加注给自己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