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人民政府 县文化和旅游局 陇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方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6 09:13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的部署,结合陇县实际,制定《陇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围绕推进社火、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融合康养研学等业态,打造陇州社火文化体验基地、传统手工艺非遗工坊,探索建立带动群众增收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引导、扶持和服务职能,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以推进社火文化产业化为载体,贯通-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3.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立足各镇资源禀赋和区域功能定位,坚持“一镇一特色”,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提升规划水平、设计品质、建设标准,防止盲目投入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基础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是关中平原城市群三级城市,辖10镇104个行政村,人口27.3万。这里历史厚重,先秦襄公建都,汉设陇关,素有“秦都汉关”之称,是古丝绸之路上西出长安第一雄关。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区(关山东麓),东连千阳县,南邻宝鸡市,西北与甘肃省的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等县接壤,南北宽57.6公里,东西长59.7公里,版图面积2277平方公里。处于陕、甘、宁三省通衢,宝中铁路、宝汉高速、国道344贯穿全境,关中城际铁路、宝中铁路复线、陇县通用航空机场纳入规划。境内生态良好,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60%、大小河流49条,号称关中的“水龙头”,是陕西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宝鸡市水源涵养地。关山草原享誉全国,道教圣地龙门洞被尊为“龙门祖庭”,陇州社火名扬海内外,陇州皮影独树一帜,有“民间艺术宝库”之美誉。

近年来,陇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关山草原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坚持生态立县、文旅融合,着力打造“大美关山、神奇龙门、寻根秦源、社火之乡、羊乳名城”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一心一环两线五大景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4个,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荣获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2021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家。陇县秦源文化产业园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关山草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被先后认定为省级高成长型文化企业。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户,即天赋神马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速14.62%。利用世行贷款,实施了514省道改线。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实施关山民宿、八渡缘居、龙门里民宿等23个全域旅游提升项目。“大秦关山”实景剧常态化上演,引发关山旅游热,关山草原入选陕西“最美生态空间”,关山村获评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近三年接待游客2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有以下优势:

体制机制优势。陇县被列入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全域旅游作为首位产业之一来抓,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了四大班子协调推进,“一办八组”分工负责的创建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为组长,文旅、财政、工信、统计、行政审批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组织保障。编制了《陇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景区总规详规、旅游示范村规划等40余部,配套出台了“旅游+工业、旅游+农业”等10个融合发展文件,以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出台了《旅游品牌营销奖励办法》《支持文化旅游人才引进办法》《陇县重点文艺创作扶持与奖励办法》《陇县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陇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县财政每年投入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先后整合各项资金30亿元,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资源品牌优势。以陇州社火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秦源文化、道教文化和方玉润与咏陇诗词歌赋是陇州地域特色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四个品牌。2013年正月,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礼仪表演评奖活动,我县参赛的《地台社火》喜获“山花奖”和民俗礼仪表演金奖,被命名为中国社火文化之乡。先后拍摄了陇州社火纪录片《思凡娅日记》、电影《秦·火》等影视作品。《思凡娅日记》获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电影《秦·火》分别荣获温哥华电影节红枫叶奖和多元文化奖、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原创音乐奖并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让社火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瞩目!陇州社火先后亮相大唐不夜城、省十五运开幕式、浙江象山影视基地、长沙民间艺术狂欢节、北京世园会,进一步打响陇州社火品牌,展示了陇县社火独特魅力。陇州花灯、染色窗花、剪纸、布制工艺品可谓民间手工艺品“独秀”,一直受业内人士的青睐和关注。陈美娥制作的“猪枕”,曾被选为1995年国家邮政总局的生肖邮票。陈美娥先后获得了陕西布艺大师金奖和宝鸡优秀民间艺术家的称号。陇县枕头猪,被定为宝鸡十大旅游纪念品之一。古陇州是秦人东进历史进程中的第一都城,陇县的先秦史可以由秦非子牧马起,史记记载“秦起襄公,建都南汧邑”,是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宝藏。2014年11月在江西婺源举办的全国“山花奖”民间彩灯大赛中,我县民间艺人制作的“福满乾坤”“花好月圆”分获金奖和银奖。2022年社火疙瘩脸谱绘制技艺、社火头帽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陇州秦鼓荣获全市锣鼓大赛金鼓奖。

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聚力“寻根秦源文化驿站,丝路边塞风情诗城”目标定位,实施城区变景区行动,建成一河两岸景观带,秦源文化产业园荣获省级“十百千”示范文化产业园。西部艺术家写生基地秦天印象城、中影时代影院、奥斯卡影城、环球影城、金芒果KTV等文化休闲场所,带动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实施生态雅村强基工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关山草原植草轮牧等行动,实现城区靓、乡村美、旅游兴。天成镇、八渡镇分别创建为全国卫生镇、全国文明镇,我县获评国家卫生县城、中国天然氧吧县。范家营村荣获中国最美乡村、固关镇创建为全国特色民族村寨,我县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等。深度挖掘国学文化内涵与养生有机融合,龙门洞景区被授予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以雷音山、西武当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游持续升温,以蒲峪花田、温水坪头农业园为代表的农事体验游别具特色;以白家滩写生基地、观唐厚朴为代表的民宿康养游快速崛起。以和氏乳业工业3A景区为代表,工业旅游异军突起。形成了东线生态养生游、南线草原风情游、西线固关古镇游、北线龙门养生文化游、中线秦源民俗文化游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

产业发展短板。一是文化产品创新不够,科技含量不高。受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影响,陇县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普遍缺乏技术含量,工艺简单、较为粗糙、实用性强,观赏性、艺术性还不高。二是产业聚集度不高,缺乏领军人物和龙头企业。民间工艺品开发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为主,组织规模小,缺乏大型文化带头企业,发展不平衡,竞争力不强。三是项目资金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短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缺乏创意设计高端人才和既懂经营管理又懂营销推广的复合型人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没有专业规划。产业项目招商难,前来考察的客商多,投资客商少。发展基金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广,在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方面资金投入量低。

四、试点目标   

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至少培育亿元以上文旅融合示范企业1个,培育2个亿元以上文旅商体融合发展领军企业。聚力陇州社火国字号文化品牌,紧密结合生态观光民俗游、康养、研学、节庆活动,着力打造中国社火文化胜地。完成陇州社火精品节目的策划、创新编排,率先在县城社火文化广场、关山草原景区、大秦北市商业街常态化演出,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1个。培育规上社火演艺企业2个,建设15个特色社火民俗体验村,特色文创产品基地5个。

五、试点任务

1.社火文化产业赋能。陇县是中国社火文化之乡,发展社火文化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演出企业、演出团体,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帮助和指导乡村开发演出项目,培养乡村文艺演出队伍,融合发展乡村社火表演、戏曲、实景演艺、康养、研学、文创产品加工营销等业态。鼓励依托乡村传统演出团体及其骨干人员,利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数字技术,聚力陇州社火、陇州小调、陇州皮影、陇州秦鼓等特色民间非遗项目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以社火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文旅融合赋能。深入挖掘县域先秦历史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社火文化、农耕文化、绿色生态等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康养、休闲、研学等业态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示范村。提升《大秦关山》实景剧艺术水平,打造文旅融合精品。

3.传统手工艺赋能。实施陇县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工艺匠人等参与乡村文化旅游手工艺产品创作生产,推动陇州染色窗花、皮影制作、社火头帽制作等生产型工艺品牌化发展。充分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提升手工艺发展水平,推动手工艺创意产品开发。

六、工作措施

1.实施社火文化产业化培育行动。坚持陇州社火市场化与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将陇州社火表演纳入旅游景区和民俗村开发。与省内外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团队合作,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握陇州社火产业基础和文化内涵,科学编制《陇州社火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规划》,引领陇州社火文化艺术向产业化转型。以社火文化为内核,打造主城区都市文化核心区。提升“社火闹春狂欢陇州”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策划举办春节社火艺术节,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互动性、参与性,打造“看社火来陇州”春节年俗游品牌。把社火元素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聘请专家整体规划设计,在县城出入口和主街区、社区文化广场、秦源文化产业园设置陇州社火标志,彰显社火形象元素,把县城打造成中国社火第一城。实施社火文化广场提升工程,规划建设社火文化体验园。

2.实施特色社火民俗村培育行动。按照“一镇一色”、“一村一品”的原则,依托各镇村社火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差异化布局,以社火传承人、社火协会或社火演艺公司为主体,融合农家乐经营、康养、民宿接待、研学、艺术写生等业态,开展社火表演、社火体验活动,打造一批特色社火民俗村。围绕东线生态养生游线路,融合园区采摘、社火体验打造上凉泉村、杨家庄蜜蜂小镇;南线草原风情游线路,重点打造闫家庵村(血社火)、河沟村(甲马社火)、苟家沟村(挈社火)、纸沟村(地台社火、陇州小调)、王马咀(地台社火)、范家营(马社火、社火祭祀仪式)社火民俗村;西线固关古镇游线路,打造高堎村(社火疙瘩脸谱化妆)、三里营(腰鼓、车社火)、固关街村(跷跷板社火)观光休闲社火体验民俗村;西北线龙门养生文化游线路,打造东坡村(李家下连枷社火)、底渠村驴社火体验、白家滩地台社火体验及写生民宿基地;中线秦源民俗文化游线路,打造非遗文化展览馆(社火脸谱绘制技艺)、新兴村(高芯社火、社火头帽制作)、北关村(挈社火)特色社火民俗村;规划建设秦源文化产业园陇州民俗风情街、赵振川艺术馆。

3.实施传统手工艺振兴行动。深入挖掘我县社火文化、先秦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分析我县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制定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支持关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博雅文化社火脸谱绘制工坊、华艺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合作社、锦绣前程手工艺品合作社、社火头帽制作工坊等文旅产品开发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建设高堎村、堎底下、东兴村、铁塬村、范家营村等发展社火脸谱、布制工艺品、花灯制作、染色剪纸、皮影雕刻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培育支持华艺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合作社建设陇州文化旅游产品展销中心,扶持天赋神马实业集团建成神马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

4.实施文旅融合产业项目。2023年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800万元,实施天城镇铁塬村、关山村等9个民宿产业化项目,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支持天成、八渡、固关、新集川等重点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项目。依托县人民剧团演艺有限公司、熙地社火演艺有限公司、文和社火演出公司等艺术表演企业、骨干社火会,聘请民俗文化专家和知名导演,设计编排适合街区广场游演、舞台表演等不同场景社火节目,旅游旺季在社火民俗村和旅游景区表演,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大力发展文化体验类的旅游项目,开发富于文化创意的旅游产品。实施大秦关山实景演艺提升工程,推进关山神马演艺配套建设,精心提升《大秦关山》实景剧,常态化演出,打造西北最具影响力的史诗级实景演艺品牌。

七、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项领导小组,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文旅局、教体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乡村振兴局、各镇负责人为成员。加强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各负其责,共同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各镇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行动作为实施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内容,结合本镇乡村振兴规划,系统化、清单化编制落实重大项目,整合落实衔接资金,按年度抓好贯彻实施。

2.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设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陇州社火品牌的宣传促销、项目申报、产业招商推介、社火民俗村建设、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奖代补、社火规划编制、节庆活动、传承人培养及引导“文化消费补贴计划”。

3.加强人才建设。对县、镇、村社火艺人分类建档,建立社火人才培训机制,聘请民俗专家、文化名人、社火传承人,采取集中辅导、专题讲座、传习所授艺等形式,广泛开展社火人才培训工作。每年拿出10万元对优秀社火会和社火艺人进行扶持奖励,充分调动社火艺术人才积极性,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人才队伍建设保障陇州社火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

4.加强工作调度。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负责文化产业培育壮大推进职责。定期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建立调度机制,强化日常指导,定期调度各成员单位进展情况,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各镇、各单位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新媒体,深度挖掘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不断总结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典型经验做法,推动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和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