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龙岩寺经百年风雨,依旧……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5 23:42

位于龙门县东部的平陵丘陵地带,多低矮山丘,石灰岩尤为发达,有许多已经发育成广西桂林式的岩洞,即喀斯特地貌,历来是探险觅胜的好去处。

据旧志记载,平陵丘陵地带有“平陵山”(又称龙岩)、“鸡公髻山”“八字山”“观音望海山”等奇山,其中以龙岩最为著名。清·康熙四十年(1701),龙岩以石室为屋梁,修筑龙岩庵,将自然景观与人文胜景融为一体。龙岩庵于1990年重修并被更名为龙岩寺,是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

增建两大供殿别有洞天

龙岩寺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根据寺内的碑文的落款可知,龙岩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庙前岩由龙岩寺之大殿、中殿、后殿组成。大殿(重建后称前殿)是板瓦硬山顶屋顶,中殿面宽三间,明间供药佛师,左右次间分别供观音和地藏王。明间顶上置一楼,楼上门额有“龙岩古寺”四字,堂中供释迦牟尼佛。

龙岩寺依山而建,如今已经扩大规模,新建了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和300多平方米的天王殿。高大雄伟的大雄宝殿矗立在古寺中央,正前方是天王殿和钟鼓楼,后面经过大殿(现在人们习惯称老大殿)是清凉幽静的“小洞天”,也就是观音洞。但是,老大殿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楼荒废了,被拉起了警戒线。

清·同治《河源县志》对龙岩庵的记载非常详细。记载称,龙岩庵在平陵境内,周围都是石山,中间空有一间石室(即小洞天),石室高8.6米,深19米,宽8米,左边有口石井,水清可以直接饮用。古时候,每当遇上旱年,乡人只要到龙岩庵求雨,一求即应。“号曰‘喜雨泉’,鲫鱼甚多,神座右有小横岩,九曲而入,深三十余丈,内有石井,极深,水又有石鼓,击之如鼓音。”清·道光二十六年,邑侯盛济川在石壁上题刻“小洞天”三个字。

“小洞天”内神座上供奉着一座观音瓷像,香火鼎盛,有僧人常住其中,早晚都在里面诵经。记者看到,洞顶上方垂下许多钟乳石,这些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像流云瀑布,有的如观音打坐,景色十分奇异,美不胜收。观音瓷像两侧还有两个小洞口,但已经被铁门封锁。僧人告诉记者,洞内奇景迭生,有各种奇异景象,由于洞内深黑不见天光,要点灯或手持烛光才能看得见路,时间久了也很危险,于是就把洞口封锁了。

记者环顾一翻“小洞天”,发现入门右方还有个小阶梯,沿阶而上是半山岩,岩上一间小房子里供奉着一座卧佛,旁边岩洞一个入口,不到百步就分为两个洞,以前,游人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任何一个洞,观赏洞内奇观。但是,也是由于年久失修,现在洞成了危洞,禁止游客进入。

随后,记者和三名伙伴在义工的指引下又来到了一个位于入寺路口旁的地藏洞,洞口神座上供奉着上百座观音菩萨。义工介绍,这些菩萨都是当地村民请过来的,每当初一、十五或清明节、重阳节,当地村民都会前来拜祭,情景十分热闹。记者走进洞内,洞里深暗伸手不见五指,需用手机打灯才能看清路。洞内还有一个神座,供奉着两座都是两米多高的石像地藏王和瓷像地藏王。此洞更令人觉得神奇的是,内有一件天然形成的金佛袈裟,记者用手机打灯一照,袈裟闪闪发光,十分神奇。关于这件袈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

相传一万年前,东海龙王听说龙岩一带风光如画,比他的水晶宫还要美。刚听闻此事时,他将信将疑,后来按捺不住想去一探究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东海龙王摇身一变,变成一条不足三尺长的小青蛇来到龙岩地面。说来也巧,一个叫张子通的农夫在查看他家农田庄稼时把变成小青蛇的东海龙王抓住了。第二天赶上当地圩日,张子通把小青蛇拿到集市上去叫卖。龙王心里想:这下糟了,难道我堂堂东海龙王要变成人间饭桌上的佳肴不成么?正在东海龙王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个老和尚走到张子通的身边,往铁笼里一看,心想这哪里是蛇,分明是一条龙。老和尚顿生慈悲之心,连忙问张子通:“施主,你能把它卖给我吗?”张子通斜看了老和尚一眼,笑着说:“老和尚,难道你也吃蛇肉?”老和尚马上辩护:“罪过,罪过,贫僧怎么能吃蛇呢?只想把它放生吧。”张子通听老和尚这么一说,也觉得有道理,便说:“老和尚,俺就把这条小青蛇卖给你吧。不过要十两白银。”老和尚从衣袋里取出银两递给张子通,然后提着装有小青蛇的铁笼匆匆回寺去了。老和尚回到寺里,把小青蛇放到后山上。小青蛇一走出铁笼便对老和尚说:“老和尚,多谢你救了我,其实我是东海龙王,听说这里的风景优美,想来看看,没想到,栽在一个农夫手里,我知道你是一个道行很深的和尚,就送你一件金袈裟作为纪念吧,祝愿你的寺庙香火鼎盛,长兴千秋。”东海龙王话一说完就不见踪影了。老和尚身上却多了一件金袈裟。百年后,老和尚把金袈裟作为镇寺之宝,长存洞中。据说能看到金袈裟的人,一定会交好运。

三地民众向往的揽胜之地

据了解,龙岩寺有五个较具特色的溶洞———半山岩洞、白面岩洞、庙前岩洞、马嘶岩洞、老岩洞,因此,又有“龙岩五洞”之说。“龙岩五洞”的石景,有石幔、石灵芝、石猴、石床、石杵、石钟乳、石笋等,景色千姿百态,鬼斧神工,极为壮观。

龙岩,以几百年形成的溶洞为主,有大小洞十多个,洞内奇景迭生,宽阔处可容六、七百人,狭窄处独人侧身才能进去;有的洞高十几米,有的洞矮至人匍匐才能进出;洞势或平直似巷,或弯曲如环。洞内各种奇异景象,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其中以越王洞、和尚洞、土匪洞、龙岩寺为最,始建于明末清初的龙岩古寺,有僧人常住。参观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特别是至今留存的土匪洞,洞高数十米,洞口开在峭壁中间,上下三层盘旋直穿山顶,其中机关暗堡完好无损,景象千姿百态,特别是自然形成的佛像和佛脚印、寿星公最令人注目。越王洞,相传2100多年前,南越王赵伦称王前后都曾到此游览,在洞中憩息,龙岩山洞从此出名。

史料还记载,龙岩所在的平陵,地处龙门、博罗、河源三地的交会地带。在龙岩开始扬名的清代初期,平陵属于惠州府河源县,在1952年之前,平陵还属河源县管辖。1952年平陵设镇级建置,平陵圩以及山下、翁坑、大围、祖塘、晨光、光镇、黄沙等村从河源划入龙门县管辖,龙岩进入龙门怀抱。

三百多年来,平陵龙岩寺留给龙门的不仅有自然资源,还有丰厚的人文财富。由于地处龙门、河源、博罗三地交会地带,龙岩一直成为三地民众向往的风景名胜之地;同时,又成为这三地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还成为广东颇有名气的寺庙之一,众多文人墨客吟咏不断。据记载,龙门县城文化名人、清末拔贡李寿田曾两次游览龙岩庵,第一次游览时兴致勃勃地写下三首《游龙岩庵留题》——“狮石闲游策马还,巨头咫尺见仙山;龙岩自昔称名胜,翻悔从前未仰攀。”“一朵莲花石化成,天然色相妙难名;更留数点龙涎水,滴作甘泉济众生。”“平生佳境惯追陪,遇有名山眼见开;羡我此行真不负,洞天曾印雪鸿来。” 李寿田在诗歌里流露出与龙岩“相见恨晚”之感。

如今的龙岩寺,经有关部门和大德善信的鼎力相助,经过几年的修建,建成了大雄宝殿、天王殿。殿宇魏峨雄伟,佛像庄严,来观者无不称赞,再加上几万年以前自然形成的千姿百态的龙岩溶洞胜景,让它成为了风景名胜,并在2003年7月15日,被龙门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采编: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林楚珊刘铤茹炜东

排版:刘铮

责编:梁俊杰

审核:陈锐豪 朱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