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两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2 16:59

  登封大冶镇的朝阳沟历史上叫曹村,也叫曹家湾,本是并不起眼的小山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一部传统戏《卷席筒》和一部现代戏《朝阳沟》而出名,并且唱红大江南北。

  

  (一)传统曲剧《卷席筒》

  

  曲剧《卷席筒》,戏中的故事发生于唐代大冶地区的曹家湾(后来的朝阳沟村)。《卷席筒》 明末清初时期流传于豫西一带,原为连台本,第一本为《三贤传》,第二本为《白玉簪》,第三本 为《哑马堂》,第四本为《摔瓦片》,第五本为《曹保山中状元》,第六本为《卷席筒》等。剧本是

  

  根据大冶一个戏班里的老艺人口传编成的,故事感人,并确有其人其事。如今,朝阳沟村还存在 有曹家上院、下院和望京楼遗址,村东南一公里有妖婆山,村东北的抓岭就是后来妖婆被雷击死 的地方,人们传说妖婆办坏事被龙抓了。

  

  20世纪50年代初,登封县曲剧团指导员何国正在连台本的基础上,缩短改编的《卷席筒》, 塑造了以丑角为正面人物的曹张仓忠诚、善良、憨厚、机智勇敢的典型人物形象,由丑角演员李 敬宾扮演剧中的苍娃。全剧以悲剧情节造成喜剧效果,含泪而笑,触魂深思。著名作家李准当时 在登封体验生活,看了登封县曲剧团演出的《卷席筒》后,认为乡土气息不够浓厚,他增加了 “再不得中岳庙去把戏看,再不得少林寺里看打拳,再不得摘酸枣把嵩山上,再不得摸螃蟹到黑 龙潭”这段唱词。改编后的《卷席筒》使登封县曲剧团红极一时,深受观众欢迎,曾在河南人民 剧院连演几十场,场场爆满,《河南日报》等多家报纸均在显要位置报道《登封卷席筒无懈可 击》《登封人演登封戏》等新闻,《河南日报》第三版曾用半个版面刊登《河南日报》副刊编辑余 昂的评论文章,对此剧给予好评。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全场录音,并多次播放。后任中国文联 主席的著名剧作家曹禺曾到登封,观看过《卷席筒》,他曾说:“你们河南有一部以丑角为主演的 《卷席筒》,这是一部好戏,很有推广价值。”省文联及文化厅专门召开了一次《卷席筒》研讨 会,与会戏曲界知名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1979年初,郑州市曲剧团开始排演曲剧《卷席筒》,并在郑州各大剧院演出,由海连池扮演 仓娃,使《卷席筒》再度走红。1981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片头片尾均未署名编 剧何国正)。1982年由何国正编剧的曲剧《卷席筒》剧本由黄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现代豫剧《朝阳沟》

  

  1957年秋天,时任河南豫剧院艺术室主任的杨兰春,来到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斗过 的地方——登封县大冶区曹村体验生活。在抗旱种麦的紧张劳动中,一批年轻气盛、吃苦耐劳的 青年在劳动中的表现,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白天干活,晚上创作,麦种完了,也写出了一部 反映以王银环为代表的当代城市知识青年,敢于与传统观念决裂,只身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剧本初稿。

  

  1958年2月,全省各地市文化局长齐聚郑州开跃进会,会间省文化厅负责人冯纪汉指示时任 省豫剧院三团团长的杨兰春,要求7天排出一场戏,为大会献礼。杨兰春力辞不过,就把在大冶 创作的《朝阳沟》剧本拿出来,在此基础上选定演员,边完善,边谱曲,直到演出前,还没有定 剧名,这时的杨兰春又想起了曹村西边的朝阳寺,就把剧本定名为《朝阳沟》,如期演出,受到 了与会者欢迎和赞扬。

  

  为了使现代豫剧《朝阳沟》能成为精品,1964年3月,省豫剧院三团全班人马开到大冶曹村 体验生活,演员们在曹村找到了剧中的原型人物:赵银环、赵栓保、老支书荣寿、赵玉珍、赵巧 珍、银环娘、老六家等,剧中演员魏云、王善朴、陈新理、杨华瑞、高颂喜、马琳等人和他们一 块吃住,一起劳动。3个月的生活中,山村群众的热情与演员们的真挚水乳交融。剧中赵拴保、 王银环的积极奋斗,老支书的沉着处事,拴保爹娘的厚道善良,银环娘的不近人情,巧珍的天真 活泼,二大娘的快人快语,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现代豫剧《朝阳沟》越演越红火。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把《朝阳沟》搬上银幕后,更使这部戏名扬全国,于1964年唱进了北京, 唱进了中南海,剧组演员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从此,《朝阳沟》不仅成了省豫剧三团的经典保留节目,而且其主要唱段被乡村戏迷不断传唱而 经久不衰。《新中国戏剧史》评论道:“我们会从中体验到丰富的民间趣味,无论是剧本还是剧中 人物的形象与表演均蕴含了一种平易近人的质朴,尤其是它的幽默风格与设计精美的唱腔,更足 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像银环的重要唱段'人也留来地也留'的旋律,以及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的’亲家母’对唱,还有更多脍炙人口的唱段,都深受观众喜爱,体验出现代题材戏剧作品创作 获得成功的一种方向,也在豫剧的发展史上增添了一种新的风格。”(傅谨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11)

  

  1974年,曹村因现代豫剧《朝阳沟》的走红而改名为朝阳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