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司》:法治意识的觉醒,打破了“非讼”观念的枷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6 15:18

电影《秋菊打官司》改编自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不管是电影名中的“官司”,还是小说名所指的“诉讼”,都鲜明的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以诉讼纠纷为主线的故事,但在90年代的背景下,许多人往往还困在“非讼”观念的枷锁中。

电影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拍下的经典农村题材片系列之一,于1992年上映后获得了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主要围绕农村妇女秋菊为了向踢伤丈夫的村长讨个说法,不屈不挠的艰辛维权故事;农村小人物在村权霸威的压迫下,秋菊作为长期弱者的女性法治意识得以唤醒,讨个说法成了真正的说“法”(用诉讼来解决问题);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仅打破了套在人们头上的诉讼观念枷锁,还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传递和法治宣传意义。

图片

影片的题材和背景都是围绕西北风貌来展开的,显得非常真实又贴近现实;淳朴的农村妇女的法治意识在逐步觉醒,人们以宗族主义及家法为主的传统解决纠纷的观念在转变,展现出渴望法治的潜在法律需求。

电影通过讲述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用真实朴素的画面,贴近人心的方言,即使没有炫目特效的映衬,通过人物的细节刻画、言行表情、场景布置,就展现出秋菊这个农村妇女的维权的艰辛和真实,这是法治意识的觉醒状态;虽然经过近30年的时间洗礼,这部电影现在看来,仍能激发我们心中关于“维权”的认知,关于法律是武器的认同,渴望对“公平正义”的孜孜不倦追求。

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又体现情理与法理融合,展现司法纠结状态,具有时代特色和法治价值的电影,虽然影片中没有发人深醒的思想碰撞,没有鲜亮取景的衬托,没有激烈冲突的情节起伏,但对启发人们的维权意识,却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图片

01

秋菊看似打的是“官司”,其实打的是套在头上的“非讼”意识枷锁

农村妇女秋菊,为了能生活得更好,并不愿意同当时还具有宗族家法权利的村长正面一战,但是村长伤害了他的丈夫,还不愿认错,哪怕身怀六甲,哪怕前路艰辛,但只有讨个说法才能真正的让自己过得更好;所以便踏上了维权之路。

秋菊看似打官司的一路,其实要打破的是长久的“非讼”意识枷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人都本着“和为贵”的原则来处理纠纷,特别在偏远农村,这种“非讼”意识更是根深蒂固,所以秋菊要打破的是思想上的“枷锁”。

身怀六甲的秋菊,在生活的重担和苦难全部压迫过来的时候,原本是一位怯生的农村妇女,她想不通的是“村长打人还有道理?自己遵守村纪,奉行民约,难道村长就可以仗着权势颠覆了正义?这种思想的碰撞最终突破了观念的限制。

她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是心中放不下怨气,而是为了生活下去,让自己的家庭能摆脱眼前的困境,这颗维权的种子一旦萌芽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便踏上了直接用公权利救济自己的维权之路。

如何通过公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在上级部门和公务员的处理后仍然不满意的秋菊,打起了“官司”;在当时民事诉讼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得懂法,按照法律程序维权,所以她觉醒了法治意识。

当秋菊打破了套在头上的“维权枷锁”,便有勇气不畏强权,勇敢的向政府寻求帮助,向公安部门请求帮助,向法院寻求救济,这种枷锁一旦打破,便会指引着她向法治迈进。

当然这一切与当时社会普法效果延伸到农村有关,让民众知道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会有公权利部门来主持公平正义,可以上法院提起诉讼,哪怕前路艰辛,但法院会充分听取我的诉说,受理我的案件,帮助我实现公平正义。

人都是有底线的,对秋菊来说爆发了小宇宙就要探出一条正义道路来,这符合当时农村妇女淳朴又具有韧性的品质,是现实法治主义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冲击。

秋菊知道了法律是武器,可以随时、随便拿来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具有强攻击力的武器,影片通过这一举动普及了更多民众潜藏的法治意识,这种深藏内心的公平正义直观需要只有法治手段能满足,所以t秋菊打破了观念枷锁,打出了正义结果。

图片

02

电影里秋菊的维权路径向观众示明了诉讼维权的方式,也展现出当时的法治现状

在农村,法治的触角往往很难触及到每一个需要的人;特别是在人们的维权思想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的情况下,一个农村妇女能不畏一切,坚决的要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将官司打到底的决心,展现出了民众的法律需求。

对秋菊来说,虽然维权之路艰辛不平,但勇敢的去尝试,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结局往往是公平又正义的;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观众示明了诉讼的路如何走,法治维权的难点在何处,其实她的维权史也是法治的成长史,切实的解决了许多法治问题,对促进法治的普及效果明显。

我想张艺谋导演认为当时社会,需要发出法治的声音,但作为个人的表达是有限的,特别是维权需要很多努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个农村妇女的艰难维权,来觉醒套在传统意识下的维权枷锁,让人们迎着法治道路前进,他寄希望电影能在法制宣传中激发人们的维权意识。

图片

人都是有理性的,只是有时通过更为理智的法律来维权,会受到情理观念的影响,毕竟这与“和为贵”思想是相冲突的,但当和不了的时候法治诉讼维权才是对理性最好的展示方式。

秋菊打官司,一路遇到重重阻碍,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虽然法治道路已经越走越长,但部分官员的法治理念还是落后,服务意识并不太强,侧面展现了当时的法治现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法治在进步,执法者们的法治意识在提升,特别是以法院为代表的法律践行部门的判决,代表了依法治理能力的提高。

很显然电影要传达我们,即使作为一个最普通的村民,也要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当一个人对法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并且敢于在实践中去追求,那么法治会回馈维权者以正义,这是依法治国的现实要求,也是每一个公民的法治义务。

影片用故事的进程来影射出当时社会的法治现状,又通过具体言行来诠释法律的含义和价值,不失为一部普及法治的好电影。

图片

03

秋菊在法理与情理冲突下所展现的法治追求,其实是每一个人内心都渴望的公平正义需求

虽然秋菊围绕着“讨个说法”,不断的找村长打官司来维权,打得情理纠结,打得议论纷纷;其实这是当时背景下,人们在法理与情理冲突下的艰难选择,但所展现出的法治追求,却又是每一个人内心都渴望的公平正义需求。

看似这一切都是秋菊为了私利,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为私利认死理才是维护权益的基础。因为村长的伤害前,协商不成在后,那么激发出追求公平正义的心,用诉讼来解决问题,这是对自我权利的重视,又是对正义追求的执着。

从法律角度来看,我们遇到问题首先都会本着“和为贵”的精神去协商调解;特别是在农村发生纠纷后,请有威望的人主持调解是常态,但当调解不成、协商不好,运用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通过诉讼的途径去维权,不正是社会对民众法治意识的期待吗?

邻里纠纷最大的问题就是,里面往往穿插着人情世故的因素,过于执著于严肃的法律解决方式,反倒会让村民觉得不近人情,将来的生活会受到限制;但影片中最后秋菊面临难产时,村长和村民齐心帮助送到医院,说明淳朴的人心才是人最直接的本性,情理与法理有交融共通之处。

虽然影片看似一部法律斗争片,特别是通过生动的细节,传达出个案维权的价值;但实际又告诉我们法律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正义观念有朴素的有法治的,但面临冲突时每个人都可以从情理,或者法理寻找到解决的办法。

而秋菊打破了“非讼”观念的枷锁后,她追求公平正义的心,其实是符合法治状态下人们普遍理想的,公平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人人所需!

图片

结语

张艺谋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用偷拍视角拍出了许多真实人物刻画,再配合电影的方形屏幕呈现,能让观众更好地从内心角度看待外在事件潜藏的真实正义向往,传递出的是既隐秘又实际的跌宕,符合法律隐私性与实践性的法理要求和涵义。

整部电影都充满着秋菊孜孜不倦的努力,展现着她不畏艰辛的意志和追求公平正义的实践,与电影西北风格相结合在一起具有相得益彰的呼应效果。

这并不是一部现实批判题材的影片,而是一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佳作;仅通过电影就可以间接唤醒观众沉睡的维权意识,激荡起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或许有的村民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维权,甚至让秋菊在生活失去人情世故,而这种看似荒诞却又实际的状态,才是当时真正的情理与法理交融的正常姿态,所以电影通过秋菊的执著体现了法治的价值,很具有教育意义,值得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