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早阳洞
位于龙门洞沟西侧峭壁台阶上,高出沟底20余米,人行道与沟西台地连接,悬崖凿壁架设板桥10余米,宽仅盈尺,用铁索围栏,以通往来。因洞处西面东,能先见太阳故名。石洞内两窟相连,祀奉有药王逊思邈塑像,及有关药王故事画像,洞外仅有丈余台地可以回旋。过去曾在此养驴磨面,供应山场。又因洞处峭壁,下临深渊,杳不见底,加上冷风呼号,急湍轰鸣,临洞令人恐惧。
九、黑虎潭
为后山入口蹑云桥下深陷大石潭,直径约5米,水深1米,一汪黝碧。因潭边怪石嶙峋似虎,故名黑虎潭。山洪暴发时,滚石泥沙与潭内沉积物翻腾而出,奔腾澎湃,山鸣谷应,犹如猛虎吼跃,十分壮观。
十、景福山
景福山原为附近山场总名,主峰海拔1952米,与龙门洞混元顶山头隔沟南北相望。清康熙二年(1663)河北宛平人田守存整修龙门洞后,在此山御屏风下兴建云溪宫殿宇,以后不断扩修,成为有名道院。山场开阔,环境幽雅。主要建筑有斗母宫、地姆宫、玉祖殿、丘祖楼、文三司楼、武三司楼、雷神殿、子孙宫、药王洞、灵官楼、田祖殿、八仙岩洞殿、东西客房、云厨等。而玉皇大帝殿、灵官大楼之巍峨富丽,斗母宫之新奇工巧,雷神峰之嶙峋独秀,八仙岩洞之诡奇幽险,各具风姿,令人留连忘返。现经整修,景色更加诱人。
十一、龙门洞洞潭
旧传龙门洞有36洞、24潭,虽均有名称,但说法不一,且岁月推移,风雨沧桑,今已难一一复见。除少数洞潭尚存外,其它仅遗痕迹,不易辨认。现列其名称于下:
(一)三十六洞
1.混元洞 位于混元峰顶。
2.雷祖洞 位于三仙洞石壁上,旧供有雷祖木像。
3.湘子洞 位于后山口湘子湾。
4.三仙洞 位于旧黑虎殿北。
5.朝元洞 位于湘子湾旧后山门处。
6.禹王洞 位于蹑云桥东岩畔。
7.玉皇洞 位于玉皇阁后。
8.养心洞 位于湘子湾东下方。
9.晚阳洞 位于子孙宫白云洞下。
10.飞仙洞 位于太清殿左侧。
11.列仙洞 位于王母宫下。
12.洞中洞 位于湘子湾朝元洞石台下。
13.丘祖洞 位于丘祖楼后,为仅容二人踞坐浅洞。
14.丹霞洞 位于青霞洞左侧。
15.丹阳洞 位于丘祖楼后。
16.卧云洞 位于丹霞洞右侧。
17.蜜蜂洞 位于三清阁右侧石壁上。
18.青霞洞 位于黑虎殿去道院路旁。
19.莲花洞 位于定心峰左下石岩中。
20.青霓洞 位于早阳洞栈道下北岩壁。
21.心珠洞 位于定心峰顶侧。
22.娄景洞 位于山腰部王母宫下。
23.神虎洞 位于蹑云桥上石蹬北侧。
24.范阳洞 位于早阳洞南侧,有上下两洞。
25.太玄洞 位于混元阁所在地。
26.烟霞洞 位于厨房后面。
27.龙门洞 位于北极宫下。
28.水帘洞 位于蹑云桥上山台边。
29.黑虎洞 位于黑龙潭上面悬崖上。
30.早阳洞 位于龙门洞沟西峭壁上。
31.春花洞 位于丘祖洞下侧。
32.白云洞 位于子孙宫北侧壁上。
33.朱砂洞 位于核桃滩临河断壁下。
34.药王洞 位于早阳洞院内。
35.会真洞 位于子孙宫殿后。
36.八仙洞 位于药王殿后石崖中。
(二)二十四潭
1.青石潭 2.莲花潭 3.飞仙潭 4.八龙潭 5.黑虎潭 6.黄龙潭
7.青龙潭 8.三教潭 9.双龙潭 10.金龙潭 11.泪水潭 12.垂瀑潭
13.沤月潭 14.鼓玉潭 15.蛰龙潭 16.鸣鹿潭 17.蛟龙潭 18.漾月潭
19.乌龙潭 20.卧龙潭 21.玉女潭 22.漱玉潭 23.桃花潭 24.碧水潭
十二、混元峰顶摩崖刻字
混元阁东侧陡壁上摩崖刻石,竖写有“定日月娄景先生洞”8字,刚劲有力,其左横刻“福洞天记,太子千秋”,字迹较小,原字迹被苔藓封闭,经风雨剥蚀显露。混元阁西侧峭壁另刻有“全真岩”3字。这3处均为峰顶凹入部分的悬崖峭壁,距地面约40米,距峰顶约30米,不论从上从下,于左于右,都无从攀援。镌刻此字,在过去条件下,很难想象。传为西汉方士娄景所留。崖下旧有娄景洞及炼丹炉遗迹,今圮毁难考。
十三、元代白玉碑
俗称连山碑,碑身为汉白玉,竖立于四公祠前卷殿内。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节立石,为龙门洞最早的修建记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龙戏珠花纹,中有篆书“玉宸宫记”4字,碑文多残损。
十四、丘祖青天歌碑
碑原镶嵌于北山腰石崖上,清雍正三年(1725)所刻,欧体楷书,极工整。全文阐述了道家如何修持、驱魔,达到澄清雾障、明心显性的思想境界等内容。
十五、龙门洞仙迹图
为展现龙门洞全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木刻制龙门洞平面图,长115.5厘米,厚3厘米,图中有12行简介小字,概述了龙门洞的变革过程与现状,现存县图博馆。
十六、象牙笏板
元代物,长47厘米,呈微弧形,上宽4.5厘米,下宽8厘米,厚度接近1厘米。笏色微现土黄,略有光泽。笏质硬实,捧之有沉感。
十七、景福山大钟
钟,原置景福山混元顶峰上的三清殿南侧(此殿今尚未修复),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山道士田守存等38人铸造。钟高1.4米,肩高1.15米,肩外径0.81米,钟口外径1.2米。钟顶为虎头(蒲牢)纹式,互靠成纽结状。钟肩端铸有4个圆形小孔。钟身分为4部分,肩部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篆体大字;腹上部有两道龙纹图案,中间为铸者姓名;腹下部铸有喜鹊闹梅、孔雀戏牡丹、双凤朝阳、天马行空、鱼龙变化、松竹梅鹿、云龙戏珠等纹饰;最下部为八卦爻文,图文清晰。
十八、丘祖如意钩
清代仿制,铜铸,作弯钩形,为道士诵经时的手持法器。现存县图博馆。
十九、金冠、玉印
相传为元太祖赐给丘处机的金莲花冠和总领天下道教的玉印,原物不详,现收存宝鸡市博物馆的为清代物。
二十、道教经典
道教经板、典籍甚多。体现龙门道派三教(儒、佛、道)合一教旨的有《孝经》、《心经》、《道德经》,颂神恩德的有《玉皇经》、《三官经》、《清静经》、《南华经》等。而《道藏辑要》、《三乘集要》、《悟真篇》、《坐忘论》等则是汇集道宗、道规和修持炼丹秘旨的主要典籍。
龙门洞与道教龙门派
龙门洞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