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继红:唐代武威望族小考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7 18:47

唐代武威望族小考

摘要:唐朝建立以来,久居河西的世家大族安氏、段氏、论氏等武威郡诸望族,或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战争中军功显赫,或在边疆的安定、地方的安宁和经济发展中贡献卓著,深得唐历代皇帝信任,地位较高。他们对当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 武威望族 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以家族为基础、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把控地方政权,享受国家法令规定的种种特权。这种风气影响到唐朝,唐人重视郡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等唐代“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为世人所仰望。

唐代武威郡望族,文献记载各有不同,《太平寰宇记》卷152《陇右道三》载:“武威郡六姓,贾、阴、索、安、曹、石”,现藏伦敦的敦煌文献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载:“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康)、阴。”本文代表性地选取了粟特族安氏、汉族段氏和藏族论氏等三个在唐代社会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武威郡望族,分别对其族源、对唐代社会的贡献及其影响进行论述。

NUMBER

1

唐代武威郡望族

01

栗特族安氏

唐代武威望族,以粟特昭武九姓胡人居多,他们来自中亚地区,北朝以来世代留居武威,形成势力较大、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粟特聚落,其中的安、康、曹、翟等大姓豪族,在唐代林宝所著《元和姓纂》中均有收录,说明在唐代他们已经跻身到全国性的世家大族行列。

武威安氏是来自中亚的粟特安国人。从北魏开始,安氏祖先安难陀及其子安弼、孙安婆罗,世居凉州,担任萨宝之职,成为凉州豪望。安婆罗还先后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隋石州刺史、贵乡县开国公等职。安婆罗之子安兴贵、安修仁,孙安元寿,曾孙李抱玉、李抱真等,都是在唐王朝建立过大军功、且声名显赫、影响深远的人物。

隋末唐初,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谋反,于大业十三年(617)建立大凉割据政权,定都姑臧,“自称河西大凉王,建元安乐,署置官属并拟开皇故事。”不久又攻“张掖、敦煌、西平、枹罕,皆克之,尽有河西五郡之地。”李轨势力日渐强盛,不仅在姑臧大修城池,还拒绝唐朝封赐,自称皇帝,企图与唐朝抗衡。武威曾出土过李轨安乐元年《刘和墓志》,墓志中记载,刘和曾为李轨大凉国的大将军。唐武德二年(619),安兴贵(安婆罗之子)与时任李轨大凉国户部尚书的兄弟安修仁,联合密谋,率领诸胡之兵包围姑臧城,执拿李轨入长安伏诛,剪除了李轨在凉州的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凉州统一于唐朝中央政权之下。因平李轨有功,唐高祖拜安兴贵为右武卫大将军、封凉国公,赐帛万段,食邑600户。拜安修仁为左武侯大将军,封申国公,赐田宅,食邑600户。

安元寿(公元607-683年),字茂龄,安兴贵之子,16岁时便追随秦王李世民,担任护卫。玄武门兵变中,保卫秦王府有功;贞观元年(627)太宗李世民与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订立“渭水之盟”时,只身护卫太宗安全;奉命出使西域,册拜东罗可汗;永徽中(650—655)参加平定贺鲁叛乱的战役;因为功劳卓著,安元寿深受唐朝几代帝王的信任和重用,先后加拜为右千牛备身、左领军卫妫泉府果毅都尉、右武卫义仁府折冲都尉、右骁卫郎将、左监门卫中郎将、忠武将军、云麾将军、右骁卫将军、右威卫将军等。去世后,因“藩朝左右,备立勋庸”而恩诏陪葬在昭陵。

李抱玉(安兴贵之孙)原名安重璋,善骑射,有勇谋,为人沉毅忠谨。因战功被唐玄宗赐名“抱玉”。“安史之乱”中,先后镇守南阳、河阳(今河南孟县)斩杀安禄山使者、出奇兵打败史思明,功劳第一,被封为栾城县公(今河北栾城县)。他向肃宗奏请,“我家世居凉州,耻与逆臣共宗。”被赐姓李,入籍京兆,举族以李为姓氏。唐代宗时,吐蕃攻入长安,聚集乱兵之众叛乱,抱玉奉命率兵征讨,不到10天,平定叛乱。大历年间,时任兵部尚书、被封为凉国公的李抱玉,又兼任凤翔、陇右、山南西道节度使,和河西、陇右、山南西道副元帅,声望和地位极高。他向代宗建议,加强京城防御,自愿坚守关、陇。代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李抱玉镇守边防十余年,保证了唐朝边防的安宁,虽无“破虏之功”,却也能“禁暴安人”。死后赠太保,谥号“昭武”。

李抱真,高祖安修仁,佐太宗征伐,封申国公;曾祖永达,开府仪同三司、左骁卫大将军;祖怀恪,陈州司马,赠兵部尚书;父齐管,赠太子太保。李抱真是李抱玉的堂兄弟,多谋善断,因事肃宗、代宗,功勋卓著,赐李姓。代宗之初,因推荐郭子仪平定仆固怀恩叛乱有功,任泽州(州治今山西晋城)刺史,又领泽潞节度使。在任时精心训练士兵,修缮部队装备,打造出一支“步兵为诸军冠”的强劲军队。建中二年(781),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节度使纷纷叛乱,李抱真以数州之地岿然不动,叛乱者皆惧惮之。后平定朱滔、朱泚兄弟叛乱,因军功加右仆射,迁司空,实封五百户。受命镇守潞州三十年,于贞元十年(794),死在任上,时年六十二岁。皇帝为之哀悼,辍朝三日,赠“太保”。

除安氏外,武威粟特望族还有康氏、曹氏、翟氏等大族。近年来考古发现及出土墓志多有佐证。如隋故燕山府鹰击朗将曹庆珍墓志、唐康阿达墓志、唐上柱国翟舍集墓志等,不仅记载了武威粟特大家族的渊源,还记载了诸粟特大姓之间的互通婚姻等密切关系。如,翟舍集墓志记载,唐代上柱国翟舍集娶安兴贵孙女安氏为妻,翟舍集之子、孙代代忠勇,皆因军功加封授勋;夫人安氏也因子之功,被授予姑臧县太君。

02

以段氏为代表的汉族大姓

汉魏以来,武威段、阴、贾、张、姚等显赫的汉人世族大姓,在武威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曾书写过浓墨重彩的篇章。唐代的段氏,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名将段秀实(719年-783年),字成公,武威姑臧人,因曾祖仕陇州(今陕西陇县)刺史,遂更为汧阳(今陕西千阳县)人。曾祖师浚(《新唐书》谓曾祖师浚,《大唐赐扬州大都督段府君行琛神道碑铭》谓行琛曾祖德浚,大父操。今从《新唐书》),北周陇州刺史。祖段达,北周大都督,隋车骑将军左翊卫将军,征讨吐谷浑、据守东都洛阳有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迁左骁卫大将军。秦王李世民破东都后,被诛。父段行琛,洮州司马,扬州大都督。子段伯伦,累官福建观察使、太仆卿。

秀实幼读经史,长习兵武,性至孝,沉厚有断,忠勇有加。先后任安西府别将、陇州大堆府果毅、绥德府折冲都尉、四镇、北庭、泾、原、郑、颖等州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等职,封张掖郡王。秀实先后在唐朝将领高仙芝、封常清、李嗣业军中供职,在讨伐大食、大勃律以及安史之乱叛军中,足智多谋,积极迎战,以忠勇和恩信折服军中官兵。吐蕃攻袭长安,代宗被逼流亡,秀实引兵赴难。任泾州刺史时,不畏强权,用智慧惩治郭晞军中违纪作乱,祸害百姓的士兵(郭晞,郭子仪之子,时郭子仪任关内副元帅,郭晞以检校尚书兼任郭子仪行营节度使)。泾原兵变,太尉朱泚欲篡位称帝,胁迫秀实共同谋反,秀实当庭反击,以笏板击朱泚并痛斥其罪行,旋被杀。当年秀实从泾州征调赴京时,曾告诫家人说:“你们过岐州(州治在今陕西凤翔)的时候,对朱滋送来的财物,一定要拒绝”。后来朱滋果然送给其家人300匹大绫,家人拒绝未果,就遵照秀实的嘱咐,把东西安放到司农卿衙署的房梁上。秀实遇难后,朱滋听说了此事,派人去看,果然找到了尚未开过包装的300匹大绫。后唐德宗下诏赠秀实为“太尉”,谥号“忠烈”,并亲自为秀实撰写记功碑文。

03

吐蕃族论氏

唐代武威论氏,原是吐蕃大论禄东赞的后代,后来因官立姓,遂为论氏。“禄东赞有子五人,长曰西赞若,早死;次钦陵,次赞婆,次悉多于,次勃论。及东赞死,钦陵兄弟复专其国。”钦陵、赞婆兄弟二人勇猛且有谋略,他们专统兵马,拥兵自重。后吐蕃赞普率兵讨伐,钦陵兵败自杀,赞婆率领余部及兄子论弓仁归降唐朝。

论弓仁(663—723),钦陵之子。武则天圣历二年(699),论弓仁率领所统吐谷浑七千帐归降唐朝,被封为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公,食邑三千户,居家凉州,以官为氏。弓仁骁勇善战,任朔方军前锋游奕使,驻守内蒙古一带边防,多次平定突厥叛乱,虽身经百战不曾失利,每战皆勇猛顽强。“凡阅大小战数百,未尝负。赐宝玉、甲第、良田,等列莫与比。”历任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等职。生病时玄宗亲派御医诊治,死后赠拨川王,谥号“忠”,又诏葬于京城之南。

论诚节,论弓仁之子。天宝年间曾任朔方节度副大使、开府仪同三司、右金吾卫大将军、知阶州事、武威郡王,赠太子太傅。安史之乱中,唐肃宗巡狩于朔陲,诚节倾尽家财,率子弟及家僮,保卫肃宗。后因平叛有功,以朔方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袭封拨川郡王,“食实封一百户,仍与一子三品官。”

论惟贤(?—809),论弓仁之孙,论诚节之子。“少有尚志,奋身辕门。”安史之乱时,随先父一起统帅兵马,与元帅哥舒翰互为犄角,歼敌无数。哥舒翰兵败后,与父亲论诚节“以智信保全所领之军,驰于灵武,扈从肃宗。”后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搜求勇武之士。惟贤与兄怀义、惟贞,同为先锋讨击使,率领部落数千人,镇守岐阳县,披坚执锐,一月三捷。朱滋叛乱,时惟贤晚年赋闲在家,仍不忘尽忠报国。朱滋胁迫惟贤同谋,惟贤不变其志,恪守晚节。先后任左领军卫将军、右领军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上柱国公,食邑三千户。

论诚节诸子,皆以军功显。论怀义,曾与弟论惟贤、论惟贞同为先锋讨击使,领部落族人镇守岐阳县。论惟清袭封父爵,因文武兼备,曾官河东节度使,武威郡王。论惟良,曾官鄜州防御使。论惟贞,官左武卫将军。安史之乱中,奉迎保护太子李亨,积极招募兵马护驾,又以光禄卿、元帅前锋讨击使,率军收复长安,又请兵讨伐史思明,功绩卓著,擢升左领军卫大将军。论惟明,朱滋叛乱,仗义讨逆,又扈从德宗,历任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工部尚书兼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等职。

NUMBER

2

武威望族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唐朝(618年——907)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一统政权,疆域广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武威是自汉以来中原与西域交通贸易往来的枢纽,在唐王朝的统一和兴衰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唐代凉州河西大都会的形成,成为唐王朝中西交流畅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而武威诸望族在此期间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01

唐代的武威望族,大多因军功而声望显赫。他们世代以忠勇奉国,为唐王朝政权的统一和稳固,为边疆的安定,贡献卓著

武威安氏,先是安兴贵、安修仁合谋剪除李轨割据政权,并将李轨执送西安伏诛,使凉州归属唐王朝统一政权。继有安元寿在唐朝建立之初的护驾秦王、保卫太宗以及平定边疆叛乱。再有李抱玉、李抱真兄弟镇守边疆、锤炼精兵、平定朱滋等叛乱。一族三代,从唐朝建立到后来的安史之乱,忠心耿耿,始终不渝,为唐王朝政权的统一和稳定,鞠躬尽瘁,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

吐蕃族论氏三代,举族归附唐朝,尽忠守边;朝廷有难,又倾尽家财,弃家奉国;安史之乱,举家征讨叛逆。为唐王朝边境安宁,恪尽职守。

武威诸郡望,在有唐一代,遍布全国各地,为官任职,世代以忠勇报效国家,为唐王朝政权的统一和稳固,为边疆的安定,做出巨大贡献。

02

唐代武威望族,因军功受封或升迁,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对当时社会政治影响也较为深远

武威段氏一族,段秀实影响最为深远。秀实虽一生为副将,却以其忠勇智慧、守节不二而著称于世,流芳千古。他的英雄事迹,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秀实殉国后,朝廷皆赞叹:“自古殁身以卫社稷者,无有如秀实之贤。”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曾作《段太尉逸事状》,选取秀实一生中典型事迹,如,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等,赞颂其为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正直官吏。

我国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曾评价段秀实:“自高仙芝丧师于大食,段秀实始见于史,其后责李嗣业不赴难,滏水之溃,保河清以济归师,在邠州诛郭晞暴横之卒,与马璘议论不阿,及治丧,曲防周虑,以安军府,最后笏击朱泚,以身殉国,其事业风节,卓然表出于唐诸将中。”

03

唐代武威望族,对当代社会风气、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对家乡和土地的依赖,逐渐演变为重视乡邑的思想。唐代重视郡望,郡望是郡姓所出之地,兼具地缘、血缘属性,姓氏、官品和家族成员的才能、品德,都是构成郡望的重要因素。世家大族的门风、家法、乃至家学逐渐形成,并且世代拥有了文化和人物上的优势,他们在宗族乡党中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成为当时当地人们处事为人的榜样。

段秀实去世后,唐德宗亲自为其书写记功碑文,碑载:“人之所爱者,身也;国之所重者,位也。公能杀身徇国,力可屈而志不可迁,身可杀而节不可夺,所谓有始有卒,为臣之极致者欤!”“段公之死,所以励当今,传不朽也。”“自贞元后累朝凡赦书节文褒奖忠烈,必以秀实为首。”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2、《新唐书》

3、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4、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5、清·张澍《凉州府志备考》

6、梁新民《武威历史人物》,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7、冯培红《北朝至唐初的河西走廊与粟特民族》,《丝路文明》第一辑

8、杨作山《凉州论氏家族事迹考》,《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梁继红(1967—),女,甘肃武威人,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

编辑:李明谕

来源:武威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本文为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整合内容。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或致电:0935—2211772,我们及时审核处理。

原标题:《梁继红:唐代武威望族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