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关道史话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6 13:30

回中道虽可径至北地郡,但去天水郡、陇西郡绕道迂回很多,而经陇坂西去则便捷道近,所以陇关道被开辟为驿干道。据田亚岐先生《陕西凤翔境内古丝绸之路考略》称:雍城陇州道在今陇县境内因陇山天堑阻隔而称为陇阪道……陇阪道具体走向为:由今东风镇入境,经杜阳至县城,西经高堎、麻坊铺、神泉、曹家湾、固关,过关山,通往天水、陇西。

陇关道,初称陇坂道,是沿渭水北侧西去,循汧水过陇州,翻越陡峻的陇坂,通往“西陲”的一条谷道,也称丝绸之路南道。西汉建陇关后,后世习惯上称为陇关道。汉武帝通使西域后,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驿干道之一,至唐代达于极盛。汉代的长安陇关道是由长安雍门西出,过西渭桥,经槐里、邰城、雍县至汧阳,西行50余里进陇坂东口,在山谷中又行50余里至关山上的马鹿镇,再西北行20里至阎家店阎家店是分岔路口,西北经陇城县、略阳县至天水郡,再西达陇西郡狄道县;由阎家店西南行,穿越60余里峡谷,经清水、上邽、冀县亦达陇西郡。陇西郡又西,经河西四郡,达于西域。

陇关道依河而成,既可利用河道旁地势平缓的优势,又可便于行路之人饮水饮马,这也是很多古道的特点。田亚岐先生《陕西凤翔境内古丝绸之路考略》言称:古时千河水量较大,大多季节可以行船,其上游今陇县境内蒲峪川古时称弦蒲薮,就是有名的大湖泊”;“千河谷道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利用漕运作为辎重及后勤保障,秦文公初到千渭之会时,其后勤的给养补充有一部分就来自西陲,而通过千河漕运则是最好的方式。

东汉建武六年(30),汉光武帝刘秀派耿弇等七名大将率领人马踏上了陇关道,战陇州,袭略阳,伐蜀地。建武八年(32)春,来歙将军率众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经袭略阳。221年,曹操派遣夏侯渊、朱灵带领大军来到千陇,在千河河谷一带展开了刀枪剑戟的短兵相接,打败了氐人部队。然后又取道陇关道至安定,和曹操汇合,在陇右又是一场砍杀。

陇关道上有许多名关。《关中胜迹图志》称:陇山筑关始于西汉,自汉迄明,虽经三徙,咸因山设险,汉曰大震,唐曰安戎,明曰咸宜。

公元前112年(一说是前95年),汉武帝刘彻沿着回中道来到陇州巡查边防设施,沿路杀了几个疏于职守者,一时朝野震动,各郡官吏纷纷整治道路,修缮宫殿。行至距州城40公里处,忽遇大雨,雷声震天,便将陇关”改称“大震关”。于是,“关陕锁钥成为陇州的另一个代名词。公元26年,汉司徒邓禹在此大战赤眉;228年,魏将张合关前痛击蜀将马谡;756年,关使郭英义在关内擒斩了安禄山使者高嵩。《元和郡县图志》中“千源县”下有“大震关”条,记为:“在州西六十一里,后周置,汉武至此遇雷震,因名”。唐代千源县,即今陇县,关在县城西五六十里的陇山老爷岭东坡上,为古代上陇道中重要关口。

大震关往西50里至小陇山分水岭,有分水驿。《元和郡县志》记载:“小陇山一名陇坻,又名分水岭。……陇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每山东人西役,到此瞻望,莫不悲思。”又西南行,中经弓川寨至清水县。清水县东南又有安夷关道,经南由县至凤翔、宝鸡,成为北魏以来陇山南端又一交通孔道。清水县再西行,经秦州、凉州达于西域。凉州东南行经秦州、陇关至长安的驿路为“丝绸之路”南线。

据《唐会要·关市》记载,唐大中六年(852),陇州防御使薛逵到大震关巡查。因大震关地处偏僻,缺少井泉,走了40公里的路,也没有及时吃到一口热乎饭。往回走到距州城20公里的固关二桥村时,看到这里东南为绝壁,西北是重山,周遭沟壑纵横,灌木丛生,峡谷涧水,易守难攻,大有克物垒营之势,立即上书朝廷,奏请同意迁关。新关建好后取“戎马安定、保乡安民”之意,称“安戎关”。《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陇州汧源县“西有安戎关,在陇山、本大震关,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徙筑更名”。大震关作为旧关日渐破败而废除。安戌关遗址位于陇县城西40公里的固关乡二桥村北约500米处关山沟的西岸。南北两侧山势险峻,地势险要,为古代上陇通道上的重要关隘之一,汉、唐时期使用频繁,有戌守,现尚有遗迹可寻,被列为陇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部新书》记载:“平时开远门外立堠,谓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以示戍人不为万里之行。”由长安朱雀街都亭驿出发,西北行经开远门西至临皋驿。由临皋驿西行,经三桥过咸阳桥至咸阳县望贤驿(《长安志》记为陶化驿)。望贤驿又往西,中经温泉驿约50里至始平县,郭下置槐里驿。由槐里驿往西去,20里至马嵬店,置马嵬驿。马嵬驿又往西,经望苑驿至武功县。武功县再西去,中经杏林古驿,70里至扶风县,杏林古驿当为扶风县驿或扶风县境内的一个驿站。又西,30里至龙尾驿。再西,20里至岐山县,置石猪驿。岐山再往西50里,中经横水(驿)至凤翔府治所雍县,府有馆驿。向西微北行,70里至汧阳县,当置驿。由汧阳循汧水河谷西北行80里至陇州治所汧源县。陇州置有馆驿。据《新唐书·史宪忠传》记载:“(迁)陇州刺史,增亭障,徙客馆于(州城)外,戎谍无所伺。”

唐代丝绸之路的繁盛对沿途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唐代宗元和十年(815“吐蕃款陇州塞,请互市,许之”(《通鉴唐纪》)。1987年,陇地的考古学者在州城附近挖出了唐三彩、陶骆驼、陶马、胡俑等物,由此印证出一千多年前的陇关道上的市场交易是多么活跃。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二年(753)“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开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唐末李茂贞据凤翔自立,财力枯竭,靠陇关道与陇西、西域贸易,缓解了财政危机。

宋代的陇关道位于“秦风路”境内。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开始,设转运使于秦州,设提点刑狱于凤翔府置司,并以凤翔府作为“秦凤路”首府,陇关道成为连接着秦州和凤翔府的一条神经中枢。北宋初年,陇关道是宋与羌人“茶马互市”之路。熙宁七年(1074),北宋政府派李杞、范宗闵入蜀,尽榷蜀茶运至陕西边境与西羌博马交易。元丰年间(10781085),于四川成都府和秦凤路设四川、陕西2茶马司,于秦凤、熙河置互市榷场6个。宋初每年约5000余匹;天圣中(10231032)3万余匹;建炎二年(1128)2万余匹;乾道初(1165)减为9000匹。南宋初年,宋与金兵“富平之战”失败后,金兵越过六盘山攻下顺德军,包围秦州,切断陇关道

明代陇州又有了一新关——咸宜关。《明史》载明正统年间(1346~1449),因关山路阻,改从咸宜凿山开道,经通泰(天水)凤(凤翔)”咸宜关,从陇关道曹家湾岔路处折行,沿咸宜河谷,经流渠、三里营,至咸宜关逾越陇山,西接甘肃丝绸之路上一处著名驿站——长宁驿。

历代文人墨客如骆宾王、岑参、王维、高适、杜甫、陆游等名人都曾来过古陇州。骆宾王站在大震关上,望着关前的树木霜月,吟唱了一首《陇山》诗“陇坂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永,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六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边塞诗人岑参也踏着回中道来到古陇州,给我们留下了《暮秋山行》、《陇水》、《度陇忆家》、《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等诗作。《度陇忆家》倾诉了他的思乡之情:“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离开陇州时,州中宇文判官来给他饯行,岑参酒酣微醉之下,挥毫赠《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元、明、清时期,陕西、甘肃间的大驿路固定在长安、邠州、泾州、平凉一线,陇关道作为陇州、秦州间的捷径而逐渐成为一般通道。

(本文系宝鸡地名文化征文,由张莉等人整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630157447@qq.co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