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27 17:49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两个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最根本问题的追问和解答,因此也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的落实。厘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当前中小学考试和评价领域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生活活动、网络活动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以认知水平、解决问题能力、智慧成长三大层面出发,进而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改革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生评价 改革 多元化
学生素养可以分为文化素养、自主发展、社会层面,可以细分为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学习方法、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六大素养。当教育领域对核心素养模型达成共识后,我们要着重解决以下几点问题:将核心素养升华为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多种学科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来研制课程标准。因此,我们怎样才能够有效进行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呢?该通过何种评量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基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国内教育现状,进而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改革。
(一)、我国学生评价改革现状与方向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怎样通过新课程理念来评价学生、评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我国每个区域、每所学校都纷纷结合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情况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核心素养学科与评价机制。其中,教育体系逐渐朝向多元化、全面化、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其主要表现在:
(1)、传统评价转变为绿色评价
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对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有着重要影响。绿色评价主要通过演绎与归纳的技术路径,针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现状、师生关系、学生负担、教学模式、高层领导力等对学习成绩、品德行为、身心健康等十余种方面进行评价,进而通过一些调查手段获取数据指标,通过分析处理,得出绿色评价结果。如果评价体系中有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例,要进一步提出改进要求与建议,进而来不断完善绿色评价体系,保障该体系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2)、多元化、开放性评价体系
教育多元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各个学校要在个性化、多元化的理念下不断创新自身的评价方法。因此,为了能够保障学生全面发展,每所学校必须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与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现状制定出针对性、多元性的评价体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改革构思
1、充分挖掘大数据下的核心素养评价
信息技术作为21 世纪的标志性技术,为教育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设备支持,也实现了多元化教学模式,例如翻转课堂、微课堂等,让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材、教师,学生可以在多种环境中进行学习。但这也为学生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大数据出发,通过互联网来捕捉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各项数据,进而通过大数据充分挖掘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数据。
2、质化、量化相结合,推动核心素养评价多元化发展。实施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推动核心素养评价改革,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作为出发点:
(1)、学校通过修定、完善各个学段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基础,并通过数字化量化评价对课程质量标准进行评价。
(2)、我们要深入数字化评价数据,做到深入数字看实质,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质性评价。
3、构建核心素养四维评价空间
四维评价主要包括:学校学习活动、家庭活动、社会实践、网络活动四大方面,其主具体实施方法为:
(1)、学校学习活动:在学校学习活动中,我们要着重观察学生以下三点核心素养:①学生知识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各个学科中的成绩;②解决问题能力,主要记录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的表现,进而分析学生的品质与素养;③智慧学习,知识的讲述者不能要局限于教师,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源泉,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讲述知识过程中的思维变化进行评价。
(2)、家庭活动:家庭活动主要观察以下三点核心素养:①生活知识,该环节是教育者时常忽略的环节,致使学生活能力弱、缺乏生活知识;②解决生活问题能力,该环节是生活素养的综合表现,其需要大量的生活知识支撑,同时也要不断实践,不断学习;③智慧生活,该环节主要记录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加以考察,关注学生的生活能力、审美情趣、家庭责任等综合素养。
(3)、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观察以下三点核心素养:①实践知识水平,即学生社会实践经验;②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包括问题发现、解决问题思想、解决效果等;③智慧实践,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问题中的分析、解决能力。
(4)、网络活动:主要关注以下三点核心素养:①网络水平,即学生对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能力;②网络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线上学习、查看资料、互动等各类问题的解决能力;③智慧网络,即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成长故事、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成为21 世纪的“网络人”。
4、更新教育评价观念,确立“作为教育一部分的评价”新理念。尽管当前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多将核心素养和课程放在一起,但究其实质,核心素养的实质已经超越了课程的范畴,从教育学基本理论来看,它体现的是一种关于教育的基本假设。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促进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不仅有其可能性而且有其必要性;反过来,通过教育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进核心素养实施内容的落地和反馈,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的关键环节。
(1)、首先,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条“渐进改善”之路,要对改革充满信心并理性看待改革带来的“阵痛”。任何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会被狂热的理论和设想冲昏头脑,或急于见到 “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所以常常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进行突变式的变革。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特质以及教育现实,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注定会受到各方面的阻滞和制约,会牵动各方利益,也会干扰教育参与者原有的“舒适区”。为此,我们一定要正视改革中有可能出现的困境,及时调整改革的方案,并对改革充满信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中遇到阻抗因素是必定的,当我们被各种因素束缚手脚而停滞不前甚至抱怨牢骚之时,每一位教育参与者都应该反问自身:“既然我们知道现有的教育评价方式存在问题,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放任自流,改革总比无动于衷更好,一点点的逐步改进总比坐视不管要好。”
(2)、其次,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确立后,要想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转化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尤其是要注重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契机,更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评价理念,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技术和能力。当前,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然停留在单一的纸笔测验上,评价的目的主要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导向,这种评价理念和评价手段进一步催生了应试教育下的“题海战术”和“考试地狱”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建设具有全新评价理念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如何将综合素质评价所提倡的过程性评价、表现型评价以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等评价理念深人人心,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小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专家队伍,及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更新教师的评价理念,提升教师的评价能力。广大中小学教师应逐步确立“作为教育一部分的评价” 的新理念,改变以往那种“教学是教学、评价是评价”,教学和评价是“两张皮”的认识误区,将教学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评价就是教学的一部分的评价指导思想。
5、加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注重评价环境的建设和测评新技术的应用。
(1)、首先,要加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具有普适性的评价常模。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修订各学段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并依托课程质量标准进行数字化的量化评价;另一方面,我们要超越数字看内里,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描述性的质性评价。同时,积极借鉴国际上有关核心素养培养和评价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现实,在制定普适性的评价常模方面多做有益的探索。如果缺乏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技术研究的跟进,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诉求都有可能会落空或被“悬置”。
(2)、其次,要注重评价软环境和测评新技术的应用。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对学生各方面关键品质和能力的要求,比如人文底蕴、思想道德水平、合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更多的不是通过简单的纸笔测验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借助于综合素质评价所倡导的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评价方式来实现,这就需要相关评价软环境的支持。当前,国际上的测评内容和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很多都非常注重社会情绪、学校氛围等评价软环境的建设。同时,应该注重测评新技术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广泛应用,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命题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在涉及评价学生非认知领域时,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把以往纸笔测验难以测量的综合素质体现出来。
6、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抓好评价制度建设。
(1)、首先,要营造综合素质评价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氛围,打造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教育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相反它会受到教育之外很多主客观因素的束缚和制约。全社会和用人单位要逐步改变以往的“唯分数论”“唯学历论”的人才衡量标准,形成注重人才核心素养培养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用人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反向推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教育、宣传等职能部门要围绕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利用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高密度、大容量宣传有关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力争做到家喻户晓,引导学生家长等了解新政策,逐步改变他们对新政策的认知、态度,使他们从新政策实施初始的阻力变成深人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力量。
(2)、其次,要在核心素养指导下规范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评价制度体系。国家层面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顶层设计功能,逐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力和课程评价及学生评价的权力,鼓励地方和学校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地方要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特色,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各学校及中小学教师要结合本学校及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理解和领会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精神实质,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政策文本,构建核心素养视角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细则,进一步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和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应用的一大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将核心素养与学生评价相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多元化评价方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不断发展自我、认识自我。
作者:杨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