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老艺人做30年花灯 6岁开始学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1-24 23:47

\

   老艺人李文科

  盘着腿坐在火炕上,李文科和老伴忙活着跨过了这个春节。“现在的日子嫽扎咧,坐屋里就把钱挣了。”

  李文科的家在宝鸡市陇县堎底下村,这可是享誉全国的灯笼村。他和老伴忙活了一冬,做灯笼。“客户今年货要得多,时间紧了点,这不,小孙子也懂事了,过来给帮忙。想当年,我也是6岁的时候开始学做灯笼的。”李文科抽空点燃一根烟,捶了捶腰,“做灯笼是个细法(精细)活,看着不出力,要做好,那可是门手艺。我做灯笼30年了,现在眼睛有点花,快做不动咧。”

  陇州花灯入选非遗享誉全国

  陇州花灯集造型、绘画、书法、雕刻、精裱、扎制、印染于一身,不但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俗等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而且声名远播,享誉全国。2012年,陇州花灯制作工艺被列入宝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又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4岁的李文科是陇州花灯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前些年,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做灯笼。夏粮忙完,家里就没啥农活了,所有人都忙着赶制灯笼,男人破竹、削篾、扎骨架,婆娘和娃们家糊纸、涂色,灯笼销路好,谁家过年都要买,不但咱村的灯笼在宝鸡市里卖得最好,就是上省城,也是没几天就卖完了。”说起以前的日子,李文科双眼放光,喜上眉梢。

  “这几年做灯笼少了,村里的年轻娃们家觉得做灯笼太费事,都跑城里打工去了,来钱快。慢慢村子里做灯笼的就剩下我们这些老人了。”李文科说。

  手艺传承 30年的坚守

  李文科的家就像是一个花灯的世界,制作材料和扎制的半成品几乎堆满了屋子。“我做花灯已经几十年了,见证了花灯这些年的发展。这门手艺在当年,可是不少人学也学不来的。”

  “我小的时候,学做灯笼是要拜师傅的,那时候师傅收徒弟比较严格。后来我就给村里的年轻娃们教咋做。”李文科说,不过现在学做手工灯笼的人越来越少了。“都觉得这东西挣钱太慢,还不如去城里打工。”李文科告诉记者,陇州花灯主要有莲花灯、老虎灯、兔子灯、蟾蜍灯等20多个品种,大小和样式都不一样,扎制的过程也不一样,每道工序要有十余个步骤。“制作一个花灯耗时费力,我手熟一天也就做三四个,现在一个花灯顶多也就卖20块钱,年轻人看不上。”

  最大心愿:能进入国家级非遗

  “虽然做花灯挣不上啥大钱,但是这门手艺传承了几辈人,在我这一辈丢了真的是太可惜了。”每每说起这,李文科一脸愁容。

  谈起自己的新年愿望,李文科不假思索:“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并且学会。如果陇州花灯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它、保护它、学习它。”

  李文科说,今年年前有一些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早早回了家跟着一起做灯笼,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近两年关注手工灯的人多起来了,有些娃们觉得灯笼市场前景比较好,都回来跟着一起做,我心里很开心。”

  看着小孙子帮着绑架子时的一丝不苟,李文科笑着说:“这是我们家新一代的花灯接班人,他爷我也是这么大就学这门手艺,以后就指望小娃们把这门传统手艺发扬光大吧。”

  文/图本报记者张晴悦